登录

《题王君实孝行卷二首 其一》元曹伯启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元] 曹伯启

《题王君实孝行卷二首 其一》原文

薄游王粲不遗亲,地迥天高只此身。

惨淡经营供子职,四方观感岂无人。

现代文赏析、翻译

当然可以,下面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题王君实孝行卷二首 其一

薄游王粲不遗亲,地迥天高只此身。 惨淡经营供子职,四方观感岂无人。

这首诗作者赞扬了王氏的孝行。首先从游览诗的典型画面入手,形容王氏孝行如三国时诗人王粲登楼远眺的感受一样,如王氏《登楼赋》中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突出王氏离家远游时的不舍和孝亲的心志。接下来又写到诗人此时的心情,即使离家再远,身边离家的人也无法牵动我这个成家多年,早没有父子牵挂心情的老年人。“岂无他人”,反映诗入暮年三尺孤独的心理状况,“绝不忘君恩深负,少州杜甫赠房诛讴思我顽空览破挂遍机朽乱也无无。”《蒲岸》(编者注:君不点。有一杜曰:穷困到骨乃自喜)这里的“君恩”和杜甫《述怀》中“愧别子房有志者”的心理相同,他们都自感老而无用了,这里自责有负君恩又为父母尽了孝道,应该受称赞才对。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对家庭和社会的用之不竭而力已尽其极感到心安理得。正是这种对家庭、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道德心理,使得诗人在表达“四方观感”时流露出自豪的情绪,虽然在外人看来也许会有些酸楚。然而“观感”并不限于远近观者,一个出门在外孝亲尽孝的人也值得人们的观感,他的这种行为也许对在家乡留下空巢的父母会带来一些安慰。这里还反映了诗人曹伯启注重舆论的心理状态,在这一点上他和朱熹对为善人的羡慕心情是一致的。全诗直抒胸臆又富有感情,不愧是一首孝道赞歌。

“惨淡经营供子职”,作者这里化用杜诗“惨澹经营在元元”句意。“经营”而用“惨淡”来修饰,这就更显得曹伯启对王氏孝行的重视和赞赏。“供子职”,即尽孝道。曹伯启是位尽孝尽忠的人,他能够做到“事君致身而忠,事亲养志而孝”,他以尽孝尽忠为荣,所以他特别看重王氏的孝行。他认为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做到孝亲,“孝为百行之首”,所以即使自己年近古稀无能为力也应该为王氏的孝行感到高兴和自豪。最后一句则是对世人发出感叹,“岂无人”,即并不止王氏一人这样做。但是有人做却未必有人认同,那时吃官司和与长辈吵架在今天都被看为十分不对的行为的人可能会难以接受这个传统美德——孝行思想造成的反面效应甚至让朱熹也不断反问别人怎么会做到无父母之分;而我们则是少了纯厚至爱血缘亲情的淡漠本性的相似一面不这样易于消除对于相煎不伤的东西何以树立自己的名声,又何必费心去做这些徒劳无功的事情呢?曹伯启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孝道,尽管他自己并不缺这种感情,但他却认为这是需要倡导和宣传的道德行为准则。

这首诗作者通过对王氏孝行的赞扬表达了自己对尽孝尽忠的高度重视和赞同心理,以及对重视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视和推崇心理。从这两方面入手来解读这首诗的内在意义会更加深刻和全面。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古代文人对传统美德——孝道的积极传承作用和对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和良好愿望心理状态。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