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子瞻再和前篇非惟格韵高绝而语意邓重相与甚》宋王诜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王诜

《子瞻再和前篇非惟格韵高绝而语意邓重相与甚》原文

忆从南涧北山边,惯见岭云和野烟。

山深路僻空吊影,梦惊松竹风萧然。

杖藜芒履谢尘境,已甘老去栖林泉。

春篮彩术问康伯,夜灶养丹陪稚川。

渔樵每笑坐争席,鸥鹭无机驯我前。

一朝忽作长安梦,此生犹欲更问天。

归来未央拜天子,枯荄敢自期春妍。

造物潜移真幻影,感时未用惊桑田。

醉来却画山中景,水墨想像追当年。

玉堂故人相与厚,意使嫫母齐联娟。

岂知忧患耗心力,读书懒去但欲眠。

屠龙学就本无用,只堪投老依金仙。

更得新诗写珠玉,劝我不作区中缘。

佩服忠言匪论报,短章重次木瓜篇。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王诜的这首诗是写给苏轼的。开头从他和苏轼分别游览南涧与北山忆起。一条山脉从南涧之侧起笔,而至北山一带更为开阔,乃是遥应四时诗的拟人化系列:“云”“烟”起初而被极富人间情味的引为入句。“路”而曰“岭云”“野烟” ,给人一种曲径通幽之感,这就是所谓的体物、传神 。苏轼谪居黄州时作过一篇《后赤壁赋》,其中有“予私羡之”之语,当他后来读到这首诗时,就借“路僻空吊影”一语作答,又把苏轼贬谪惠州一事牵入,抒发自己知音难求、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谢尘境”,即谢尘扰之境,也就是避世隐居之意。“林泉”指山水佳处。作者甘于林泉隐逸,即命驾往访苏轼。在南涧、北山遍访林泉的同时,他又去寻访炼丹术士康伯和张伯时,一边汲汲于道,一边向往诗的世界。尽管康伯等人“夜灶养丹陪稚川”,只是隐居求仙的寻常游戏,但作者却把他们看作是苏轼的同调,表现出他对超脱的向往。他从渔夫樵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旧交,而那些鸥鹭则“无机驯我前”,如遇故人。作者曾有《题渊明饮酒图》诗说:“深山贫子亦甚乐,高卧漉酒歌沧浪。”“贫子乐”“沧浪歌”并提,足见其归隐之自得。这里写出人鸥两相忘的意思,完全冲和了“市朝间形迹之累”,也即是忘形的主客相忘。“一朝忽作长安梦”,化用杜甫《述怀一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又与前文“忆从”二字呼应,表现了他对苏轼的倾慕之情。“归来未央拜天子”,指苏轼所作《出关遇雪》一诗中“前时粉紫无”等句意;“归途惊畏迫”虽是不虞之意中说出,“末语尚含优悯”⑴ ;即求过上和访友问卜相似的生活清闲而慵读书之人亦有悲喜悲误溺的意思:“知不可保如此!”“朝中事务肯竟放闲!”“未央”二字则说明作者在归隐之后仍然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党争之中。

作者对苏轼的倾慕之情在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以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与苏轼所受人间烦恼作对比,劝其不要为世事所累。他想象苏轼在朝中为官时的情景,又想象他回到故乡时的情景。他想象苏轼回到故乡之后仍然关心国事,仍然为世事所纷扰,而自己则可以把他当作知己来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最后他又把自己对苏轼的思念之情寄托在自己的隐居生活中,希望自己能够像苏轼一样超脱尘世、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全诗由作者的怀人之情而及苏的宦情、国事,再及己情及物。将三种不同性质的情境交错展开而又从容联络无迹,同时通过鲜明的比兴寄托又把意中相通之情扩大为同情于人、有志于国的士人间的深情厚谊;而在通篇兴寄言志之外又以书法、丹术、渔樵、鸥鹭等超脱之趣相娱,从而形成一种高致之外的逸致风情。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