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丘逢甲
里门四鼓不曾关,此会良宵岂等闲!马异卢同俱绝妙,更闻诗派到牛山。
下面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这首诗,初读之下只觉其豪迈中略带一点冷然和淡淡清愁。我们分析后可看出丘逢甲的情感犹如江南细雨中的梧桐,无论风狂雨骤,它依然自是自绿,充满着倔强之气。其内容依然是紧扣时事和本题“此会”。会前局势,以诗派作结,呼应来意。寥寥几笔却也描绘出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大变迁、人物的聚散以及文学发展的跌宕起伏。
首句“里门四鼓不曾关”,表面写京城之门从不停歇,实则暗指朝政日夜更替,而国家却依然每况愈下。朝政的更替本应诗人们而欢欣鼓舞,然而在诗人笔下却显得如此平常,不以为意。这里既表达了对朝政日非的不满,也流露出对世事更替的淡然。第二句“此会良宵岂等闲”,是对此次集会的热烈赞美,既肯定了此次集会的不易,也流露出诗人对同人相聚的珍视。“良宵”在这里不仅是对聚会的形容,更蕴含了诗人对时代的不满,希望众人清醒以对。“岂等闲”三字把诗人急于倾诉的心境全然写出。这样强烈而鲜明的情感无疑会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颔联“马异卢同俱绝妙,更闻诗派到牛山”,在热烈的赞扬中又透露出些许哀愁。“马异”和“卢同”指代诗人所在的清代中叶的诗坛状况。诗人将清代中叶的诗坛与汉赋唐诗宋词的兴盛时期相比拟,表现出对此次集会的极度珍视。诗派论诗形式上的新奇独特和开一代诗风,用“到牛山”比喻也颇为恰当。牛山在济南附近,登之可望群山。众山俯伏,有如众诗人为一诗人所折服,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这次集会的极高赞扬之情。“俱绝妙”三字把清代诗坛的冷峻气氛一扫而光。经诗人那么一说,“集”(宴饮欢会)变得更具象征意味了。“良宵”“会”(赋诗)“闲”(以往众多的春秋与更替)“赞”(折服之意),气氛忽地转换为郑重的花组、板赞成的秋霜气象和清凉邈远的内密之意景、古淡清幽之境界了。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极尽起承转合之能事。首联只是客观描绘,至颈联才把赞美之情一转而出,由面面俱到转为对一人或几人的赞美,感情色彩也由淡淡的忧郁转为激昂热烈。此乃借酒浇愁也;靠宴会振奋精神也。“各路英豪聚集此地”(可以借用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一样那种邀请各类演员汇聚一堂的效果来加深理解),各自牛气冲天。下一联这一众人惊叹好派头的聚会入场之际奏响赞美乐曲的时候应运而生诗人把自己归入马异卢同牛气的行列当然更是惊喜赞美之情洋溢于胸的那种迫切之情跃然纸上之笔端矣!下面收尾两联直抒胸臆:“骚人此日长庚山”,“醉余一笑清坐闲”用东坡自比。“长庚山”典故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东坡有“我居北海君居南”之句,又曾有“平生亲友不相弃”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