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颂臣之台湾 其六》清丘逢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丘逢甲

《送颂臣之台湾 其六》原文

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

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

弃地原非策,呼天傥见哀。

十年如未死,捲土定重来。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赏析,这首诗寄托着作者对抗击台湾失败的不甘与必胜信念,洋溢着关怀与激情。全诗对仗工整,节奏鲜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尾的直抒胸臆。前六句采用赋笔直述台湾回归的热望。“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把自己的家园名字——“台庐”,挂念在亲友们的心头。家中起这名字的心境可以理解,但对游子而言,当引起怀乡情结;往“亲友”方面理解,“若使与座者,即是和林裔”(韦庆章),况且还是在偏远国土——台湾遭受异族欺凌而归属非己控制之下的一种赠友寓意、对方角度的一个美好的主观推断罢了;说是只是其一厢情愿中的较好的客观陈述稍显得滞涩吧;抑或是追求主观浪漫抒情这一宗旨原本属于任意创造以及无所不是的艺术手法?台湾既然可以像香港那样收复,那么“全输非定局”,寄希望于未来。此四句诗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将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悲愤、希望与希冀表露无遗。“已溺有燃灰”,燃灰为烬喻指台湾的希望沉沦了许久,现在死灰复燃了。这里含有很大的决心与毅力。如果说前两句着重从一方憧憬对方的关切与慰借作肯定式的期盼外;这“弃地原非策”、“呼天傥见哀”即第三句与第四句便采取否定式反驳以及悲观感情表露。“弃地原非策”,肯定清王朝放弃台湾是一错误决策;“呼天傥见哀”,即如果苍天有眼则能为之悲哀,恳祈神明菩萨将给鞭挞和血洗敌寇之惩治予“同情”,期能有一天使国家后遭重创收回台湾的;亦可表为祖国母亲能振救儿枝和收拾破碎山河!祖国的歌、思乡情是往往搅在一起论述的。“十年如未死,巻土定重来”。下两联故人复返同一抱负既然为祖国之事“拚将十万头颅”来维护之,则不达目的死不瞑目。这便是“十年如未死,巻土定重来”的诗意之所在。诗人用“卷土重来”来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决心,一定要收复台湾。

全诗以“送”景为情作铺垫,通过层层推进的抒写,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诗的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心。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对台湾同胞的同情。

总体来说,《送颂臣之台湾》这首诗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台湾同胞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清代诗歌的特色和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