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何士果同年 其二》清丘逢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丘逢甲

《送何士果同年 其二》原文

榑桑持节旧词臣,事去空怀曲突薪。

五夜楹书供涕泪,九边烽火迫星辰。

得时尽作金门客,保岭谁安火种民。

欲向乡关数人物,英雄毕竟属何真。

现代文赏析、翻译

这首《送何士果同年 其二》是清代诗人丘逢甲送别何士果的诗。在丘逢甲眼中,这位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年的离去,不仅仅代表着人才的流失,更象征着清末社会的衰落和百姓的疾苦无法得到缓解。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榑桑持节旧词臣,事去空怀曲突薪。”开篇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何士果过去的官职和对国家现状的巨大落差的惋惜。其中,“榑桑持节”形象地描绘了何士果出使边疆、坚守节操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气。“旧词臣”则暗示了何士果过去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他曾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为朝廷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但是,“事去空怀”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失望和无奈,现在再也无法实现他昔日的期望和愿景了。

“五夜楹书供涕泪,九边烽火迫星辰。”这两句是写景抒情,将作者的情感通过“楹书”和“烽火”两个意象表达出来。“五夜”和“九边”都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前者代表朝廷,后者代表边疆。这里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悲痛。他想象着在深夜的月光下,何士果在书写着奏章,泪洒长书;而在边疆的战火中,朝廷却无法应对,只能眼看着星辰陨落。

“得时尽作金门客,保岭谁安火种民。”这两句是诗人的期盼和疑问,他希望何士果能在国家繁荣之时脱颖而出,成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担心那些有志于改革、有心为民的仁人志士,在混乱的时局中无法安顿百姓的生活。诗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期待。

“欲向乡关数人物,英雄毕竟属何真。”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和反思。他想象着回到故乡,寻找那些有志之士,但是真正的人才到底属于谁呢?这个问题既是诗人对故乡未来的期待,也是对整个国家现状的反思。在诗人看来,真正的英雄应该为国家、为百姓做出贡献,而不是沉溺于个人得失和权谋斗争。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悲痛,以及对人才流失和百姓疾苦的深深同情。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将情感融入诗歌之中,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