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释文珦
羲农至舜禹,所尚惟朴素。
迨及三代衰,君臣皆不度。
其源既已开,展转若涂附。
秦汉距陈隋,相沿少知悟。
伤财而害民,多不能永祚。
乃知纵奢淫,天人所同恶。
金玉不可衣,锦绣不可茹。
所贵在农桑,工巧皆民蠹。
《戒奢》赏析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劳动人民的品德是一贯朴素纯真的。据记载:自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至舜帝、禹王等这些古帝,他们所崇尚的,都是一种质朴的生活。然而到了三代以后,这种纯朴之风逐渐衰微,君臣皆不能自我约束。奢靡之风由此而开其源,并辗转仿效,若涂附焉。秦始皇、汉武帝、陈后主、隋炀帝皆相沿而不觉悟。他们以奢侈伤财而害民,多数是以此而国不得永祚。这说明肆意奢侈、淫逸,为天道人和之所深恶痛绝的。珠宝玉器之类的物品不可以作为平时衣着穿戴,锦绣奢华之服也不是可食之物。人们所看重的只有在农桑,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才是头等重要的大事。那些好弄雕刻工艺之类巧技的人都是盘剥剥劳动者的蛀虫。
文章托物言志。诗之首章歌颂羲农至舜禹的风化之美和由夏衰亡所带来的教训:“戒奢尚素”“展转侈逐”。该戒甚明白,先哲功业尤使后来子孙自豪继承圣人之遗风的笃行之志溢于言表。诗之二章则是总结历史教训了:“伤财害民”“纵奢淫恶”。可见诗人对于骄奢淫逸之风的憎恶之情。诗人借此告诫人们:“金玉衣”“锦绣茹”,都不是所贵重的;“所贵在农桑”,这朴素的道理千古不易。末章点明题旨,劝诫之意更为明显:“工巧皆民蠹”是对那些好弄雕刻工艺之类巧技的人的批评;“戒奢”则是全诗的主题。
释文珦的这首诗,其主旨在于劝诫当政者要戒奢崇俭,力戒奢侈浪费,以利国利民。诗中指出骄奢淫逸之风不仅有害于民,而且会加速国家的衰亡。这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因此这首诗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译文: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舜帝、禹王时代,崇尚的都是淳朴节俭的风尚。到了三代以后,这种纯朴的风尚逐渐衰微,君主大臣都失去了度量。奢侈的源头既已打开,便像车轮一样辗转仿效。秦始皇、汉武帝、陈后主、隋炀帝等都相沿而不觉悟。他们以奢侈浪费伤财害民,多数以此亡国。可知放纵骄奢淫逸,连上天和人们都憎恶的。金玉不可以作衣服,锦绣也不可以果腹。最贵重的是务农和蚕桑,工巧都属剥削劳动者的蠹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