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丁丑五月六日醵饮茂林偶成》宋陈著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陈著

《丁丑五月六日醵饮茂林偶成》原文

夹路松杉护午阴,南风吹透树中心。

一声婆饼焦何处,妙法莲花此妙音。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丁丑五月六日醵饮茂林偶成

陈著

夹路松杉护午阴,南风吹透树中心。

一声婆饼焦何处,妙法莲花此妙音。

午间的阳光透过松杉树叶的掩映,林间透出一片清凉,这是一片多么幽雅的天地啊!南风徐徐,穿林而过,林间的蝉鸣声、树叶摩挲声,似乎都变得轻柔了许多。忽然,一声“婆饼焦”的叫喊划破长空,在林间回荡。诗人于是借景发问:这声音是哪里传来的?原来这是在用“婆饼焦”的叫喊声作比拟,形容风吹得透,传声之远可见一斑。这声音在林中回荡,就如妙音在莲花池中荡漾,美妙动听。

这是一首即景之作,诗人用清幽的夏日午林为背景,捕捉了一些富有情趣的日常生活小景。先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阵阵南风穿过树荫、传送声音,然后用声音唤出的“婆饼焦”之声,以莲化作音的奇妙比喻再加点化(当然这也源于诗人自己的真切感受),生动传神,意蕴悠长。尤其最后一联“妙法莲花此妙音”更是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诗人在这里似乎并非仅仅在写景,而是有所寄托。“婆饼焦”之声之所以能传得如此之远,是因为它有美妙的旋律和清脆悦耳的声响。这声音可能是一声亲切的问候,可能是一声感慨的叹息。但我们坚信他不会这么简单。身为书生而有“塞上翁”之称的诗人不可能像米颠道人那样热衷于啸傲山林,“福胡底事”,“齑盐自若”。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槐下三生李愿微”。他所处在的那个社会并不是人人吟咏自得、风花雪月的时代。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他可能不是失败的一方,但也不能说他是胜利的一方。他只是处于一个不上不下、不显不露的尴尬地位。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过着一种悠闲恬淡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却并不平静。他感叹着世事的变化无常,感叹着时光的无情流逝。他在寻觅着、思索着。这正是他所以发出如此清脆悦耳的“妙音”的原因。他感叹着“谁将婆饼裹生涯,半是依人半隐家”(《投仲舅》)。因此可以推知,诗人在这里可能是以此为托或寓言罢。我们理解这一点并不可泛上文学评论的意义上做进一步的发挥和探究。)而“妙法莲花此妙音”,无非表明在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夏日午间我们确实听到了很多的声音;或许这才是这首小诗的主旨所在。我们反复地体味和琢磨那美好的声响与妙不可言的心境不也是一道别有情趣的生活小景吗?至于“婆饼焦”的具体含义以及它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我们在这里并不想去深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的韵味就在于作者留给我们的这份“真意”。

读此诗是一种乐趣。而译文将引导我们进行另外一种情感的体验:“清风吹透夏日午阴,婆饼焦声四处响起;好似天外妙音传来,这是陈著老夫子醉酒高谈”。那高谈应该是一番精忠报国的人生道理。通过这译文可以唤起读者与该诗深远的含意及诗人博大的胸襟相应的感受与思考。现代文译文主要是以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为重心的转换和揣摩过程。我们试图通过转换与揣摩使古代诗歌作品中的一些意义比较含蓄朦胧的部分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使那些在现代人阅读中已完全失去了原意的作品得到一种现代的诠释和理解。但是译文并不是对原诗意义的简单诠释和翻译过程。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具有语言的高度凝练性、意象的含蓄性和象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诗歌作品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译文应该是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对原诗意义的重新解读和重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揣摩作者的本意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尽可能地使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意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使译文具有一种艺术性和审美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使译文既有准确性和艺术性又有审美性。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和译文的理解和尝试。希望读者能够喜欢并给予批评和指正。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