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拜赵端斋墓有感而书》宋陈著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陈著

《拜赵端斋墓有感而书》原文

流俗滔滔逐乱尘,典刑卓卓老宗臣。

山川在眼孤忠泪,风雨无家一梦身。

及奠生刍吾已晚,忍看宿草自成春。

方来世事谁能料,须认分兵护墓人。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陈著的《拜赵端斋墓有感而书》是一首对赵端斋墓的祭拜诗。赵端斋即赵师秀,是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丽淡雅,与江湖派别的戴复古、刘克庄等人友善,是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首联通过典故以人物塑像刻画,称赞了赵师秀的名望风骨:“流俗滔滔逐乱尘”,流水常怀抱怨漫入狂流而无所作为。而这诗中有渴望杰出之意;“典刑卓卓老宗臣”。这是形象的化用诸葛亮一生弹琴以启生代诏 ,赠陶靖节"人之模范生之家风 “意为行事循乎儒理具有深厚人文内涵;高尚风格就是家族得以为神的典范宗臣,饱蕴诗意纵横学问之美 。言外之意人神之后浮躁逾矩惹人生畏的人无能为瞻。“远小人近贤良尚昭有宋国仪俗”(指只有敬慕远小人志存高洁儒风纯净的国家文化久远绵长。)颔联表现对赵端秋境遇的同情和对乱世的不满:“山川在眼孤忠泪,风雨无家一梦身。”此联对仗工整,情景交融。上句写眼前凄凉的墓地,下句写对赵端秋一生坎坷际遇的同情。赵端秋一生未取得功名,而以诗文传世,以诗文得朝廷尊重。朝廷无道,使他抱负难以实现;乱世无情,使他漂泊无归。“一梦”二字可见他一生际遇之悲。

颈联写祭拜之晚,感叹英雄身后事:“及奠生刍吾已晚”,祭献坟墓为时晚矣。“忍看宿草自成春”,墓上草已长成,春光已逝。物是人非,抚今追昔,无限伤感。

尾联“方来世事谁能料,须认分兵护墓人。”表达了对未来局势的不安和希望有后人守护赵端秋墓的情感。

现代文译文如下:

在乱世之中,人们如浮萍般漂泊无依。然而,您如松柏一般卓然独立,是士林的楷模。您的墓地如画卷般展现在眼前,让我泪流满面。在风雨如晦的乱世中,您无所依存,却诗歌中充满坚定的信念。祭献坟墓的时候已经太晚,只能眼看着坟墓上的草自生自灭。世事如棋,谁能预料到未来的变数?我们应当保护好这座坟墓,期待着未来的守护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赵端秋的一生经历和际遇,表达了对赵端秋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通过对乱世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