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陈著
说著时难心自寒,斜阳焦土更无边。
故家空梦莺花地,残户不成蚕麦天。
造物未应终绝物,今年莫省是何年。
郁攸独免侵乡校,也向斯文要结缘。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陈著的这首七言古诗题为“过邑有感”,这不仅触动了久居外地思念乡土的诗人,即使乡邻父老看了,也自然会引起共鸣。因为这是一首绝妙的悲歌,作者自比造物者,在叹息自己的残暴之余,对受害的乡邻父老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说著时难心自寒,斜阳焦土更无边。”起笔悲怆凄恻,作者亲眼看到被战火蹂躏过的土地,焦土弥漫、颓垣残壁,满目凄凉。诗人又谈到百姓因离乱而愁得不敢正视的情景,故说“说著时难心自寒”。时难是双关语,指当时南宋国势日渐衰微、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艰难处境;就字面而言,是写人民在战乱中因回忆往事而心情痛苦。这也就反衬了战祸的惨烈。
“故家空梦莺花地,残户不成蚕麦天。”这两句是虚实结合。前一句写自己对昔日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虚中见实;后一句写当前农村的残破景象,实中有虚。“不成蚕麦天”一句,说明战争使得百姓无法正常地春种夏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诗人触景生情,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乱的憎恨和对百姓的同情。
“造物未应终绝物,今年莫省是何年。”从字面看,似乎是说自然界万物是不可缺少的,实际上是在悲叹自己残暴得民、终至天怒人怨。诗人已有所悔恨,但又流露出一味推卸自己责任的口吻。不过,诗人毕竟是一位有担当的大政治家,他接着说:“郁攸独免侵乡校”,明确承认了自身的责任,并向乡校表示了要改正错误的诺言。这比一味推卸责任要高明得多了。
这首诗层次分明,以哀情为骨,愈后愈劲。诗人由自己想到百姓,想到自己残暴得民而终至天怒人怨,内心悔恨不已。诗中还借用了“郁攸”这一灾异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谓含蕴无穷。
现代文译文:
夕阳下,焦黑的土地无边无际。家园已空,昔日莺歌繁华似锦的风光成为梦幻泡影;户户蚕房坍塌,连桑叶也长不出来了。尽管还可以闻到远处的丝车咿咿呀呀之声、片片丝绸起落舒展的声音——百姓可如何活下去呢?也许会有饶幸之人遇劫而幸存吧。我却发现今日已经无从识辨哪是旧年哪是新年。今日战乱独我不死吗?当然不是。我已将私塾和村学委托给有识之士维护,所以乡校免遭侵扰;我要善保此身以待天厌之运终穷之际:恪守斯文之余生要尽力为百姓做些好事结个善缘。
这首诗是一首悲歌,诗人对自己残暴得民而终至天怨人怒的罪责推脱不得。但他的悔过自责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作者已经认识到自己对百姓造成的影响已经深重到令人无法再容忍的地步了,但这并未让他惊心动魄。直到最后一句才深刻地揭示出了他作乱的本质原因:贪恋权位!同时诗句还表现出诗人忏悔的决心和对后世良知的寄望。这首诗借景物之笔来抒写国破家亡的实实在在的伤痛与凄楚之情写得回肠荡气如泪如泣有如在醉醒来那种无限情状最让人体会不尽。(古人讲究字句摘句可以独立成章)(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