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陈梦家
——高台多悲风
感谢两旁的白杨,
送我们到高台,
虽然没有风,
已经够苍凉。
感谢温和的太阳
送我们往西走,
面对着沙里的远山,
喝一杯暖酒。
1948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过高台县往安西
陈梦家
高台多悲风, 白杨早萧疏。 驱马复顾, 归来言长安。
感谢两旁的白杨,送我们到高台,虽然没有风,已经够苍凉。感谢温和的太阳,送我们往西走,面对着沙里的远山,喝一杯暖酒。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离开高台县往西行前的心情。首句“高台多悲风”点明诗人即将离开的高台县地势之高,也寓有对时局政治的感慨,悲风可兴哀国之思,风可象征动荡不安的政治形势。次句“白杨早萧疏”则是对高台县周围环境变化的感受。白居易《惜衣》诗有“今年衣尽黄,今衣已无色”的句子,那是因为兵革之争所造成的兵燹之灾,对社会动乱局面,在情感上已是一种预示。这一联说明战乱不休、岁月已久。接下来两句:“驱马复顾,归来言长安”,表现了归途的情景。“驱马复回顾”,人都有一种恋家情结,何况诗人此次离开高台赴安西途中又要返回长安。这一“返”一“驱”,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关切和忧虑。“归来言长安”,从字面看只是说明诗人从高台回来后一直在谈论长安的事情。其实不然,“归来”二字还寓有深层的意味,即这次离开高台后将再也不回来了。
诗人在感激白杨送他、太阳送他的时候,也似乎对这行将作别的沙里远山表示了某种敬意和惜别之情。就诗意看是白杨、太阳、远山对诗人临去的回赠和赠别。而在整体上写出了时代环境的动荡,诗人的即目所见无不牵动一个“乱”字。乱如疾风、萧疏的白杨在动乱的时代中枯萎死去;昂然挺拔的沙山远峙也似乎动荡不安了。这样,就使人感到诗人的情感与时代气氛的紧密联系。这正是诗人对于时代的一个真实写照。诗人在对时代气氛的感受上又是何其敏感,刻画得又是何等深刻!“感谢”二句则把这种动乱的时代气氛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温和的太阳是光明的象征,然而它驱使诗人往西走,去安西;沙里的远山本来是静寂的,然而它也似乎动荡起来了。这里,“送”字用得最妙,“一杯暖酒”使人联想到边地的温情和关怀;“面对”二字则把一个遥远的西部边防城镇带到了眼前。这两个字还使整首诗笼罩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气氛。“暖”字也表现了边地特有的情调。于是整首诗就不仅仅是一位落魄诗人对时代的感慨和沉思,而是整个时代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和强烈共鸣。这就是这首诗历久而不衰的原因。它既具有一种时代的风采,又具有一种史诗的壮丽。这正反映了诗人艺术的成熟和笔力的雄健。因此,尽管这首诗的字句精炼、格调苍凉凝重、意味深长;但在结构上则轻描淡写,只有几个简化的意象作为意境构成的主要元素。全诗布局轻重得宜、精粹熨贴、纯厚中寓明丽,显得起伏跌宕而又潇洒自然。尤其是首尾两联抒情而不说理,有一种清新、婉丽的风格。此诗反映了一位知识分子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深刻感受,也使我们看到了陈梦家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