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题燕太子丹传后》唐李翱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李翱

《题燕太子丹传后》原文

荆轲感燕丹之义,函匕首入秦,劫始皇,将以存燕霸诸侯。

事虽不成,然亦壮士也。

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

始皇之道异于齐桓,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者然也。

乃欲促槛车,驾秦王以如燕,童子妇人且明其不能,而轲行之,其弗就也非不幸。

燕丹之心,苟可以报秦,虽举燕国犹不顾,况美人哉?轲不晓而当之,陋矣。

现代文赏析、翻译

原诗所写的历史事件让人痛惜的是荆轲、燕丹所处的那个历史背景和世事变迁的时代。燕丹本可达成自己的理想报复,却不理解真正的时事变革,也不能懂得改变自我而融入大局的重要性。这也是古代志士仁人们屡遭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诗中对始皇亦有讥刺之意。但放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此诗,则是欣赏那种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的义气之举,赞扬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

译文:

荆轲被燕丹的义气所感动,将匕首藏在函中送入秦国,试图劫持秦始皇,以此来保存燕国、称霸诸侯。虽然事情没有成功,但他也表现得非常英勇。可惜的是,荆轲的智谋不足以理解时事的变化和抓住机遇。秦始皇的统治方式和齐桓公不同,曹沫成功后,荆轲却身死,这都是时运不济造成的。现在有人想强迫秦王去燕国,即使是一个小孩、妇女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但荆轲却去尝试,结果他没有成功并不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燕丹的想法是,如果能报答秦国,即使牺牲整个燕国也在所不惜,更何况是几个美人呢?荆轲不明白这种危险的事情去做,真是目光短浅啊。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荆轲和燕丹的惋惜和批评,也是对那个时代历史背景和世事变迁的反思。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加欣赏那种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的义气之举,赞扬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同时也要理解时事的变化和抓住机遇的重要性,避免重蹈荆轲和燕丹的覆辙。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