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贺双卿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
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
幽恨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
山远夕阳低。
望江南·春不见
清 贺双卿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
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
幽恨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
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
山远夕阳低。
这是一首很特别的词,从风格到内容,颇有些像词中的豪放派。这首词之所以独特,首先就在于它的内容与词牌的意境大相径庭。“望江南”这个词牌名本来应给我们展现一幅画中游女的图像,一个女游子眺望那逝去的一抹春光,无尽惆怅惋叹的画面才是应有的解释;但是贺双卿的这首小词,却在呼唤迟迟春日出现的清新的画面。“春不见”,“寻过野桥西”。笔调一开始就全然出于惊讶、失望、惆怅和不满。“春不见”这句中前一个“春”字,指的是春天,后一个“春”字,则是一个游春女子的代称。这开头的“春不见”,可能是真的不见了那美好的春天,也可能是女游子心中的“春”。
“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淡红和粉蝶似乎构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一个“欺”字特别值得一提。接下去的“锁愁浓绿骗黄鹂”中的“绿”也有同样效果。“欺”、“骗”和下边的“锁”都有很重的负担感。“欺粉蝶”,也欺花,且在欺粉蝶之中,连一直高歌的黄鹂也加入了伪装的行列,更可见其怅恨之深。似乎有如苏轼的《水龙吟》中所写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她那一颗怅惘的心。人在惆怅中愈感孤单寂寞。而更进一步,“幽恨莫重提。”由花及梦再到梦醒后的现实,一切都如云烟过眼,什么也不要再提了。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这一笔转到了女游子对自己的认识上。她开始怀疑自己了:我究竟有没有见过春天?那淡红的晚香玉究竟是不是我梦中的幻影?也许是我见过的春天穿过了野桥向西去了?也许是我思念的春天而我自己在梦里而不自知呢?不知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相见时欢是还非”,也是一个证明。“人不见”和李白“低头乍恐丹砂飞”有些类似,“抬头忽见天门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惊叹语气蕴含其中。其实用前二句跟此句相比便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前两句所写的内容尚有实事可查,而这句则是空想。“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一句说明她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对月祭拜,也只是惹着了衣袖;至于花前悼惜,则是连衣襟也无由沾湿。有香无泪已极写其人心情的冷漠了。这冷漠而又孤独的女游子形象,真是让人怜惜!
“山远夕阳低。”这结尾以景结束,略带苍凉之感;但整个上片所弥漫的怅惘失望的情绪却一直延伸到景语之中。全词纯用赋体铺叙直陈,不作一点点的腾挪跌宕,而曲致其意。用语甚雅,亦不俗气。这首词写出了青春少女怅惘失望的情绪以及凄凉孤独的形象。这种情绪和形象是不难体会的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