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裘万顷
颜杨翰墨今谁解,陶谢篇章古所无。
安得金丹换凡骨,白头深恐愧吾夫。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裘万顷的《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之一,表达了诗人对松风阁的赞美和对友人的赞美。
首句“颜杨翰墨今谁解”,是写松风阁的文物古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颜,指颜真卿,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杨,当指与颜同时而以文章书法著名的杨凝式。“翰墨”即“书法”,诗句质朴地表明诗人自己及友人余仲庸非常赞赏颜、杨书法。“今谁解”就是“今谁解”,等于“如今谁理解(或欣赏)”。
次句“陶谢篇章古所无”,是赞美松风阁的诗文。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谢,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们都是有名的山水诗人。这句的意思是说:像松风阁这样的好诗,只有陶谢才写得出,古往今来,谁不知道呢!所以又紧接一句:“安得金丹换凡骨”,说唯有得到金丹,将人世凡胎换为仙骨,才能有此鉴赏与创造。这样的文学作品实在难能可贵。但是据有关史料称,裘万顷,早年间也曾上街求售数千纸手迹(一说一幅,仅高宗所题的绝句六首计百余字),竟无一售出。直至中年以后才做了些小官,那么“安得金丹”恐怕只是他一时的痴望了。
诗人在表达了这种痴望之后,末句收拢来从想象回到现实:“白头深恐愧吾夫”,对自己人到中年仍不能如愿以偿有些害怕,深怕自己“愧吾夫”。这个“愧”绝不是空虚的“愧”,而是既有内疚又有欣慰的内疚。“内疚”是因为穷困潦倒,功名无望,“长夜不成眠,然以此自慰”(《宋史·裘万顷传》),盼金丹而不得,恨恨难平;欣慰则说明知事在人为、想得也不必太迫切了。“深恐”二字急切中带着点疑虑的味道。整个这部分写景、叙事、抒情相交融,形象而自然地从描绘祝愿至庆贺一类字眼中摆脱出来。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祝愿都能够被眼前的景色和所到的人、所写的事冲得消无踪无迹。不然还有什么文学的价值呢?从诗歌写作来看:这是一种形式对仗问题以外的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有意地突破诗歌声韵对仗的一般常例所写成的;可以说既讲求格律的对仗工整,又避免了一般化、呆板化的通病。这便是这首诗值得称道的地方。
现代译文:
颜真卿和杨凝式的书法现在谁来理解?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篇古往今来无人能及。如何能得到仙丹换掉凡人的骨气?到老都深怕自己觉得有愧于我这位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