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朱瞻基
蝗螽虽微物,为患良不细。其生实蕃滋,殄灭端匪易。方秋禾黍成,芃芃各生遂。所欣岁将登,奄忽蝗已至。害苗及根节,而况叶与穗。伤哉陇亩植,民命之所系。一旦尽于斯,何以卒年岁。上帝仁下民,讵非人所致。修省弗敢怠,民患可坐视?去螟古有诗,捕蝗亦有使。除患与养患,昔人论已备。拯民于水火,勖哉勿玩愒。
捕蝗诗示尚书郭敦
蝗虫虽小祸不轻,生长繁殖力强,消除它也很不容易。 庄稼收获在望时,它们却突然袭来。 损害苗根和节茎,何况是叶子和稻穗。 令人痛心的是田野里,百姓生命都系于此。 一旦它们毁掉庄稼,百姓将何以度日? 上帝爱民之仁政,岂能不与人为善。 自我反思勿放逸,百姓疾苦怎能坐视? 古有灭虫保麦秋,今有捕蝗为民事。 消除民害或纵容,古人已有详尽规。 如救人民于水火,就需励精图治不懈怠。 这首诗的背景是明朝时期,国家面临严重的蝗灾。朱瞻基作为一国之君,不仅关注国家大事,也关心百姓生活,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警示自己和百姓要重视蝗灾,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
现代文译文:
蝗虫虽小,祸害却不小,它的生长繁殖力很强,要消除它并不容易。正值庄稼即将成熟之际,却突然出现了蝗虫。它们不仅损害了苗苗的根节,还侵害了庄稼的叶子和稻穗。真是令人痛心的是田野里的一切,都维系着百姓的生命。一旦这些蝗虫毁掉了庄稼,百姓将如何生存下去呢?
上天对百姓是仁慈的,这蝗灾的出现难道不是人为的原因吗?我们应该自我反思,不能放纵自己的行为,对于百姓的疾苦不能坐视不管。古时候就有灭虫保麦的故事,现在也有为民除害的官员。消除民害或纵容民害,古人已有详尽的论述。我们要像古人一样,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就需要不断努力,不要懈怠。
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示。它告诉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和应对措施,不能坐视不管,要积极采取行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也体现了朱瞻基作为一个君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