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栖贤三峡桥》宋苏轼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苏轼

《栖贤三峡桥》原文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

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现代文赏析、翻译

《栖贤三峡桥》现代文解读:

诗人这首诗描绘了栖贤三峡桥的奇险壮观,通过自然景观的磅礴气势,展现了造化神工与人文建筑相得益彰的壮美。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篇以泰山滴水穿石的典故起兴,突出三峡水势之猛烈。"百雷霆"与"万世"的时空对举,将瞬间的爆发力与永恒的侵蚀力融为一体,暗示自然伟力对山石的持久雕琢。中段以"九地底"与"三峡右"的空间错位,构建出纵深立体的险峻图景,那永不停歇的溪流注入无底深潭,形成动态平衡的奇观。

中段八句运用多感官通感:视觉上飞鱼跃浪、猿猴惊坠,触觉中寒气沁骨,听觉里金石交响,嗅觉间草木清冽。特别是"草木尽坚瘦"五字,以拟人笔法写出峡谷植物的铮铮风骨,暗示逆境中的生命韧性。烟霭中的金石之声,将雾气朦胧与音色清越这对矛盾体完美统一。

末段聚焦飞桥意象,弧形桥身与半月倒影构成几何之美,"玉渊神龙"的传说为实景注入神秘色彩。最妙在结句"可咽不可漱",以生活细节收束磅礴画卷:清泉甘冽值得品味却不宜浪费,暗含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之心。全诗在雄奇与细腻间自如切换,体现诗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艺术追求。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