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凤翔八观(并叙)》宋苏轼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苏轼

《凤翔八观(并叙)》原文

《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现代文赏析、翻译

凤翔八观

宋 苏轼

《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二子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而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赏析一:

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签书凤翔府判官第二年。凤翔府治在今陕西宝鸡市。在唐代,凤翔是游览名胜地,杜甫《诸将五首》之四有“李广功勋无人记,秋来射虎过南山”的诗句,白居易《登高丘而望远操》云:“凤翔八百里秦川。”可见凤翔一带为游览胜地。司马迁为寻访古迹而跋山涉水,李白为寻七泽而跋山涉水,他们都为的是“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苏轼自视不凡,他亦有此志趣,故写此诗以览古人之遗迹以自勉。

此诗开头说,《凤翔八观》诗记述八个值得观赏的地方。古代一些文人学士喜欢到处寻幽探胜,登高眺远,留下许多名篇佳句。如司马迁为寻访古迹而跋山涉水,李白为寻七泽而跋山涉水。他们都是为的是“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表达了作者渴望游访名胜的心志。

接着诗人指出:凤翔府地处秦蜀交界之地,是士大夫们朝夕往来之地,而且都是轻步就能到达的地方。然而那些喜好游访名胜的人却不能遍观这些景致。于是诗人写下了此诗来告诉那些想要游访名胜却无从知晓的人。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之所在。“而跬步可至”与首句“可观者八”相呼应,进一步突显了凤翔八景离人们之近。“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那么苏轼本人又如何呢?苏轼本人又何尝不是一位“好事者”呢?他在凤翔做知府时竟然连极目就能看见的汉山都跑到十里开外的汉王村观赏它的奇妙姿态(李宗元有《汉王村王中郎庙》),如此热爱风景的他又怎么会有未游过的可能性呢?所以说这短短十二个字包含着苏轼多少的自信!他在告诉我们他既是一个翩翩佳公子,也是一个贪恋自然的自然之子。“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在此句中苏轼即巧妙地点出他写作此诗的目的既是有向外地游客宣扬本地风景之能事的成分在里面也有自我褒奖的成分在其中,试问当时哪个作者有那么大牌的热忱来宣扬自己游览过的名胜呢?“欲知后有观吾作”,我们可以想见苏轼洋洋洒脱自得的神情!读罢此诗我们又怎能不被苏轼对自然、文化的深厚感情所深深折服呢?

译文:

昔日司马迁为寻访古迹跋山涉水到会稽,探访大禹遗留下的穴居处;李白也为寻访名胜到过七泽;二人都悲悯世人、悼惜风尘,哀叹俗流眼不见古人之美。所以二人求访古人遗迹非常勤劳、勤奋;如今我们凤翔这里正好连接秦、蜀之地,士大夫们每天早晚频繁往来的地方;并且都轻步就能到达;然而那些喜好游访名胜的人却不能遍览这些美景。所以我写诗告诉你想要游访名胜却不知去哪里。

赏析二:

苏轼《凤翔八观并叙》是一篇游记散文,同时又是借游记以抒发情怀的诗文。文章开篇即以会稽和荆州二地吸引着司马迁和李白的故事点出游观胜景的强烈吸引力。“探禹穴”、“七泽之观”与下文的“汉王村王中郎庙”、“汉昭陵”、“宝鸡山”等暗相呼应,“不远千里”、“不能遍观”的慨叹中流露出羡慕不已之情。“二子盖悲世悼俗”是此文的主旨所在。在苏轼看来,“自伤不见古人”也是人之常情。那么,“今我”见古迹而不能游的原因是什么呢?文章随即点出:“士大夫朝夕往来、跬步可至”的地方,“好事者”却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