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宋苏轼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苏轼

《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原文

我生孤僻本无邻,老病年来益自珍。

肯对红裙辞白酒,但愁新进笑陈人。

北山怨鹤休惊夜,南亩巾车欲及春。

多谢清时屡推毂,狶膏那解转方轮。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所作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对于古代诗词中内含的意义、所表达的志向和思想,不在于古汉语表达形式的拘束,而是解读词人身处的环境和条件,其时代的影响、处境,怀才不遇和踌躇不得志、羁旅行役与友情的伤感和忧郁苦闷及变化无端等的况味、精微和难以表达出的唯美感,而对文学含义的体会和把握,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我生孤僻本无邻”,起句即直陈自己性格的孤僻,并言自己并无此种性格的交往之人。“老病年来益自珍”,推托自己因年老有病,行动不便,不能频繁应酬,更不能随意走远。这似乎是为年老多病而婉辞与人交往之过,实际上则是对人际间的虚伪狡诈、功利等不良风气而感到厌恶,而自守节操,不与同流合污。正因为如此,对那些不失本性、真诚相待的朋友则更加怀有深厚的感情。“肯对红裙辞白酒”,进一步表现自己的为人。“红裙”是美女的代称,“白酒”即烈酒。这句是说:我岂肯为逢迎而辜负美人劝酒的美意。“但愁新进笑陈人”,进与退是相对的,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诗人说:我只有愁那些不学无术、无才无德之人,在得意新进面前耻笑“陈人”(“陈人”指老一辈人,这里指苏轼自己)。“北山怨鹤”是用周处《北山移文》典故。“周处曾任吴郡太守,有清才藻雅之美,然而好作隐士之游。在其为镇西府主簿时,常感到自己‘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于是写了《北山移文》以自嘲。”(见《艺文类聚》卷89)诗人告诫友人不要做那些“怨鹤”一样的无益之事。“南亩巾车”句是说:自己虽有巾车之病,但还没有完全丧失希望,还打算乘着春天的暖意去南方看看。“多谢清时屡推毂”,感谢你多次热情的款待和帮助。“狶膏那解转方轮”,狶膏是一种粘鸟胶。诗人用其比喻那些不理解自己的人,他们只会曲解自己而不能帮助自己。

苏轼这首诗通过对自身性格和品质的表述和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的憎恶,而表现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心绪不宁的无奈之情。诗人在自我品行和节操上并不是十分在意别人对它的理解,而在意那些真正的能够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且有志于事者对它的认可。这是一种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坚守。

苏轼一生为人的标准就是“君子慎独”。他认为:“慎独则心泰无怨。”(《省心录》)“慎独”就是强调自己的品德行为要有节操、有操守。因此他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即使是在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苏轼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节操。他为人的标准就是自己为文的准则。因此他的文章正气凛然、刚健有劲、雄健奔放、明快流畅。他为文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强调“博学为本”,充实头脑;重视个人的气质和修养,注重对已有学识的积累和才华、能力内在底蕴的涵咏、浸润和体验。如他说:“古之辞人借事以托意 ,或得臣事遂讦遂不终之类皆超乎世表而行于物之表 ,岂与世之常人争一朝一夕之短长哉 。”(《答谢民师书》)又说:“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此理而已。”(《文说》)这样就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到触景生情,以情感人;随时文思翻涌而自由挥洒自如;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和心态。同时他又说:“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追求过程中的精神愉悦是苏轼一生最为向往和追求的境界。

苏轼这首诗虽然表现了诗人的孤僻性格和不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