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苏轼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
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乞食绕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现代文译文:
雨水漫过了河堤,村子被掩埋在黑暗之中,寺庙深藏在茂密的竹林之中,连门也找不到。我拾柴生火煮药,怜悯僧人的疾病,清扫庭院焚香待客,净化他们的灵魂。农事未休,已近小雪节气,佛灯初上,报时黄昏。近年来,我逐渐领略了隐居的滋味,想和高人对着床榻论道。
我开始嫌弃寺院的喧嚣,尽管环境萧条,却自然独特。绕着村庄乞食真的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无言相对,不是禅也不是禅意。我拨开榛莽,泥泞中寻路进入,洗足关门,听雨眠。在遥远的未来,我将像贾岛一样贫穷,夜晚应该会缩得更矮吧。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寄给北山清顺僧的,表达了他对清顺僧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水陆寺及周围环境的美丽和幽静,表达了对僧人的感激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这两句诗描绘了农事和小雪节气的到来,同时也表达了寺庙的佛灯初上,报时黄昏的情景。这些描绘体现了苏轼对自然和宗教的敬畏和尊重。
“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这两句诗表达了苏轼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与高人一起探讨隐居的滋味。这些描绘体现了苏轼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僧人和隐居生活的感激之情。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苏轼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