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宋苏轼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苏轼

《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原文

之调水符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现代文赏析、翻译

原创现代文译文如下:

很久以前,有一种复杂而又混乱的水运控制规则,在水源处的市场实行许可通行证管理。没多少人知道在这个叫王城的秘密山中,另一份轻而易举获得纯洁“仙泉玉女水”的方式:我们无需用这种古代既幼稚又无用却无处不在的水运凭证去拘泥!以前大家都清楚辨别水的真伪,就如同鹤与野鸭的区别那样一目了然。

如今我已经领悟了其中的奥秘,我只在意水有无符,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纯净无暇。然而,我又担心那些每天去汲水的人,可能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偷取我的水符。不过幸好他们无法比拟我这种看透真相的人,但那些无法明辨是非的人恐怕就会产生混乱,或许他们最终会选择放弃。

这是苏轼的一首小诗,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收取泉水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管理的混乱和人们的愚昧。诗人借此批判了社会上的欺诈行为和混乱的管理,同时也表达了对纯真事物的向往和对人们愚昧行为的无奈。诗中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混乱、管理无能的无奈和失望。他希望人们能够抛弃这些繁琐而无用的规则,追求真正的真理和纯真。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体现了苏轼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生活细节的诗,更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现象的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感受到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