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赠秀才从军(息徒兰圃)》魏晋嵇康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魏晋] 嵇康

《赠秀才从军(息徒兰圃)》原文

【赠秀才从军】 息徒兰圃[1],秣马华山[2] 。 流磻平皋[3],垂纶长川[4] 。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5] 。 俯仰自得[6],游心太玄[7] 。 嘉彼钓叟[8],得鱼忘筌[9] 。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10] 。

现代文赏析、翻译

这是一首关于内心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诗歌,从中我们仿佛能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种种情怀,这在嵇康众多的作品中都很少见到。总体概括其主题是战争问题、富贵非我有问题,这一主题是中国自西晋时期至今多次遇到的世纪话题,都具有深厚的现代性。“我开不了方略故我心不安”,“澹宕放逸非经注之道也,修而傲世”由此可见嵇康的心理特性以及历史年代,普遍人对浮名地位富足的需求等当下众生平等习态。“少长齐所务闲”?依传统意景莫过于居朝野安定平沙忠直的高仕情操而远离家乡;更在那种非自然之规的自然景物的漫游时自得的场景。下面具体来分析这首诗。

诗的首句“息徒兰圃”,首先展现出一片安谧而欣欣向荣的劳动场所。这“兰圃”不是那种居处四周荒草蔓生的景象,而是栽培着兰草和蔬菜的田圃。“耕凿几不辨,往往有文籍”,在这里不仅劳动着的人与美丽的自然景色浑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这种美与真的统一正是嵇康着力于崇高之美的必然背景。“稼接栗与榛,孰云慕不贫?”魏末晋初时期士风绮靡、豪华浮饰的社会风尚之中人们不能不感到不安。

“秣马华山”是准备在华山上驰骋疆场的战士们了。这“秣”字下得十分有力,它说明战马正处在训练和准备战斗的阶段。它使人想起“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惊险场面,使人感到一种逼人的战斗气息。但就在这种战斗气息中,诗人又插进了一个十分优美而有力的形象“流磻平皋”。在旷亮无比的原野上,诗人似乎看到了战马正在纵骋它的四蹄,那银色的箭矢般的磻石在空中飘荡……这个形象有力的衬托了主题。然而它本身并没有一点征战杀伐的气象,它是何等的闲暇、轻灵、自由!只有身临其境、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描写出这种景象。在飞矢流磻这个生动的画面中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烈向往。它的下层则是悬念、遐思而含有不少怅惘的情绪,这一连串的画面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暗示出诗人热切而矛盾的心情。“垂纶长川”与其说是记述诗人的实际行动,不如说是表现他的心理活动更合适些。这不仅因为他连用两个连续的动作:钓鱼。其实钓翁之意并不在乎得鱼,“所乐生深流”,这正是它的妙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表现出诗人生活之悠闲,然则五脏之中似乎又潜藏着一种难以平静的情绪。这种矛盾正是诗人矛盾心情的写照。“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把诗人当时悠然的态度及无限向往抒发得淋漓尽致。“太玄”二字是道家称道的最高境界,它比“太清”更为深远,即是说这种精神境界是很不容易达到的。这句概括起来就是说:“虽然周围的环境是很吸引人、很美丽的。”这句话看起来平常,然而它的分量却很重。我们不难从中感到那美好的情景以及强烈的现代气息:多么超脱而又充实,多么自由自在而又多么紧张的性情化的劳动生活!这大概就是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无比广阔的意境和深远内含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两句“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似乎把诗的主题再引向另一个高度。那忘筌得鱼的故事寓有丰富的内含:那垂钓的老人正是由于得鱼甚丰的喜悦而忘了自己当初制字时的巧心妙用(用形声或会意造了一个“筌”字以形表意而达到声韵婉美的境界),可见一般劳动人民常是无求名心求名念之后心灵自然深空透明达一层的意境吧!楚国的许慎见了用手义失韵的定义就很煞风景!谢过易以后什么都说明了就是了管他是会意还是会别的也会归原统一的比原来的可能有着共同根源意境太是联系;言之乎顾亦一是为了普及小学的不办法许多多玩玩自己也头疼不去想象,“信乃卒履或不在脚”,看来还是不押韵好;然而作者以那样闲静的笔调描写了那样深刻的思想却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也正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胸怀是怎样博大、恬淡和富有才华!至于“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实际上正是上述思想的转折和延伸。这便是诗的高超之处也是它耐人寻味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景物的描绘具有强烈的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