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信孺
万山衮衮尽东来,高处犹存百尺台。
回首旧时张乐地,一杯重与酹苍苔。
越井冈
宋 方信孺
万山衮衮尽东来,高处犹存百尺台。
回首旧时张乐地,一杯重与酹苍苔。
山峰矗立,如万马奔腾,东边的山峦起伏而来,至高之处,还矗立着昔日的井冈台阁。诗的首句便将井冈山的巍峨之状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句总挽上文,说明井冈依旧存在,而山的东面群峰则如同起伏的波涛般连绵不绝。此诗题为“越井冈”,但它的形象远比井冈广阔。诗人笔下的山峰是雄伟的,但又是富有生气的。
三、四两句陡然转写景色的背后,诗人在“回首”之后,更有无限的感慨和凄凉。“旧时张乐地”一语双关。这里的“张乐”两字涵义颇丰。一般地说,一语道出不了其中深厚的涵义。这里的“张乐地”也就是那些在金兵入侵、战乱之中被践踏得满目疮痍、一片悲凉的地方。而今虽然战乱已平,恢复到往日的歌舞升平已不可能,但旧时的亭台楼阁依旧存在。然而这一切都已面目全非,只落得个“重与酹苍苔”的份儿。“重与”二字显得悲愤、沉痛,读来都为之凄怆。“旧时”和“今”对照出新旧的巨变,“回首”见出作者徘徊瞻望之情,“苍苔”借阴暗冷僻之境象,写亡国亡家亡朝之思凄恻动人。
诗是题山,但通篇无一句不是移情寄兴,它揉合了山川的风景、人事的变迁和个人的身世之感,表达得深沉而含蓄。不细加玩味,确实难以理解透彻,难怪当时即有人对此首颇为称道。例如:杨长儒《鹤林玉露》云:“方元鲁诗‘旧时张乐地山河’,尤为人传诵。”可见此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这是一首感怀之作,从“万山衮衮尽东来”等句中,我们仍能感到诗人那种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这种基调与雄伟的景色融为一体,使得诗人回味多而道出之不多。看上去淡墨写意,味却异常隽永悠长,完全可以驰骋读者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从灰色的背景下大胆玩味这粉色离人的初笑 。品鉴者的内味当异于是矣当前历代文化的遗产有传承启思解难并举之效。这首诗对仗工整,在遣词用语上含蓄而富有创造性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它告诉我们:诗人不是单纯地描绘景物而是借此抒发了他心中的无限感慨和凄凉寂寞之情。“回首旧时张乐地”,一句中,“旧时”一词用得十分巧妙它把读者带进了一种历史性的回顾沉思之中,从而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容量;同时又把读者引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之中,使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旧时张乐地”的“乐”,是欢乐、愉快的意思它和后面的“悲”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人加深了对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的理解。“旧时”和“今”对照出新旧的巨变,“回首”见出作者徘徊瞻望之情,“山河”两字也从宏阔的角度衬托出了作者及其国家命运的变迁与感慨。“一杯重与酹苍苔”一句中的“重与”,比“再与”更见意味深长。“重”字既表达了时间的跨度如此之长又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无限感慨;一个“酹”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眼前景物的实情实景而又带有象征性的感情抒发。此情此景已经过去永远成为历史了!这一切使作者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方信孺是一位南宋诗人学者兼文学家他博学多才,胸怀大志但由于统治者偏安一隅以及当时社会官场上的派系矛盾等原因,他一生未能施展抱负而常有抑郁不平之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此诗以越井冈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无限追忆和对国运民生的忧虑但他没有对现实作过多的直接指责或抱怨而是通过越井冈山高处的独特景色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既给诗歌增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又大大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容量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尽管此诗写得比较朦胧但它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