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信孺
鲸波仅免葬吞舟,狐死犹能效首邱。
目断苍茫三万里,千金虽在此生休。
蕃人冢
宋 方信孺
鲸波仅免葬吞舟,狐死犹能效首邱。 目断苍茫三万里,千金虽在此生休。
蕃人冢,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墓地,多在山崖或水滨。此诗起笔就说:“鲸波仅免葬吞舟。”墓地既然是蕃人聚居的地方,他们一定是渔猎为生,翻波逐浪,诗人想象他们的船只,差一点葬身鲸波,几乎船毁人亡。“吞舟”典出《易经·涣》“川上童子,浮天不收,吞舟是漏。”不料蕃人的船只却逃过此劫,可见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狐死犹能效首丘”,古有狐死首丘的故事,它表达了一种乡土情结。诗人又想到:不知那边的蕃人村落,是否也有这样的故事:一只狐狸死在丘陵地带,那也是它故乡所在之地。因为古有狐死首丘之传说,这里以之比喻蕃人眷恋故土之情。
诗人在“鲸波”、“吞舟”、“丘陵”、“首丘”这些意象的映衬中,展现了一个极其广阔的空间,读来不觉空洞浮泛,但觉感情深沉而含蓄,有馀不尽之回响。“目断苍茫三万里”一句,承上启下,把诗人的思绪和读者引入广袤无边的深沉空间。“三万里”是虚指,指空间广大,也可解为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之意。“千金虽在”句,谓生前尽管有千顷黄金,但是死后一切都是虚无。诗篇把生死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追问等十分深沉的内容镶嵌在一幅阔大、苍茫的画面中,读后令人感到一种不知何去何从的悲凉和无奈。这种复杂的感情投射到具体的景物上就形成了主观情绪与客观描绘高度一致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成为诗意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诗篇的艺术魅力所在。
全诗二十八字,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激情。这种激情来自对蕃人冢这一历史遗迹的深情凭吊。作者在诗的开头以“信孺子视今之世其果安所容哉?”的感叹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一个宋代文人面对蕃人冢会有如此深情凭吊呢?他是在感叹什么?这样一种方式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诗句。在“鲸波”、“吞舟”、“狐死”、“首丘”等意象中饱含着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愤懑和不平;在“三万里”中寄寓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在“千金虽在”中表达了对金钱万能的社会风气的怀疑;在“此生休”中则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哀和无奈。
诗篇以凭吊的激情来表现对生命价值的高度思考和深沉感慨。这种激情又以对历史遗迹的深情抚摩为载体得以充分表现出来。诗篇把激情和深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诗篇具有了内在的力度和丰富的内涵。这首诗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它不仅使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而且使全诗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的现代文译文为:
他们险些葬身在波涛汹涌的鲸鱼肚中, 狐狸将死也能守候着首丘的魂灵。 我遥望茫茫大地的故乡三万里路途遥远, 纵有千金在手也换不回生死离别这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