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信孺
倔强难除结尚椎,筑台北望欲何为。
大夫自载千金橐,谁念韩侯十万师。
朝汉台
宋 方信孺
倔强难除结尚椎,筑台北望欲何为。 大夫自载千金橐,谁念韩侯十万师。
清幽的夜色中,淡淡的愁绪,随风飘荡,这或许是对这首诗最好的注解。这是一首凭吊诗,凭吊的是汉朝时朝汉台。诗的前两句是说自己心中的块垒郁积难消,登上此台,眺望故都,不知是何为。方信孺虽为南宋人,但心存大汉,不忘汉家故土,所以此诗也寄托着他的故国之思。
“大夫自载千金橐”句,典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事秦昭王,有功,秦使赐黄金百斤,昭王又欲客甚名之,为此装满了蔡国的橐囊。按范睢起初“蔡诸即故乡甚饥困,拥丧归国。”像这样的寒士,《商君》之类的逆耳之言足可以使他不报燕惠侯的笑他卑下罢工(让人们同他在议论数称:再且说),而他还是去了。到了秦国之后,他果然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和重用。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国。他日夜劝说昭王广贤治国,招贤纳士,修明政治,富国强兵,欲使秦国威加诸侯。他甚至说:“夫秦虽弱并起衰,天下莫敌。王诚以精兵二三十万,使臣定三川守要害,据便地而进出诸侯后。”他建议说:“夫秦、赵战于阏与,又战于河外。代、上谷通上郡之节下。王敖患之者非一日矣。”而赵孝成王不听范睢的劝告,“遂与秦兵遇于长平之下”,结果被围四十余万全部坑杀。可是“楚魏当是之时方务割齐”于是又为秦王臣矣!但是,他却时刻不忘自己出身贫贱而成为人上人。他对昭王说:“吾能得天下之士,有咫尺之愿(咫尺比喻极近的距离)足以为君王万世不败之业。”然而“千金之虏何足道哉?”而方信孺正是以范睢自许的。
他从蔡出发,“乘风破浪”来到临安作官。“黄金台(燕昭王招贤台)上思报国”是每一个壮志男儿的共同心愿,“朝汉台”上伫立远望的诗人自然也不例外。“谁念韩侯十万师”一句含有反问的意味:难道没有人想到韩信破釜沉舟以克强齐吗?方信孺虽为南宋人,但念念不忘的是汉朝的统一事业。他时刻想着的是“朝汉”而并非“朝宋”。所以这句诗也寄托着他的故国之思。“谁念”二字实是反诘口吻,其中含有不满和讽刺的意味。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块垒。诗人通过凭吊“朝汉台”,发泄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寄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倔强难除结尚椎”,诗人认为故国的统一事业难以成功,“朝汉台”将成为永远的古迹而难以凭吊了。而自己只有时时凭吊凭吊这古时的废台!只有向后人述说当年的情形罢了。不过话是这样说了一究竟的内心情感却是另一回事了!虽然台已古而情更古诗人还是抑制不住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筑台北望欲何为”,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的惆怅心情。“大夫”二句一正一反,表达诗人对故国的忠诚和对南宋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不管百姓死活的强烈不满。
全诗以议论为主,写得斩钉截铁、四平八稳、语重词沉,它同许多古代的爱国诗篇一样既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不事藻丽雕琢但醇厚有味。可能是他的不以诗名为意的个性使然也可能是南宋时期诗歌不太景气的时代使然吧!他写诗不求多得只求得之于心而能施之于人就行了!因此他的诗论诗风比较稳健比较朴实就可以了!所以这首诗不刻意说有什么文体的创新只求言之有物就可以了!在平淡中见真意朴实中见真情就是一种美的表现!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赅的意思吧!我们仔细吟读这首诗可能会觉得他的有些句子同其他名句一样历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