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伯牙善鼓琴》先秦列子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先秦] 列子

《伯牙善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现代文赏析、翻译

《知音绝响:伯牙鼓琴的千古回响》

伯牙精于琴艺,钟子期深谙音律。伯牙拨动琴弦,心志在高山巍峨。钟子期赞叹道:"妙啊!这琴声如泰山般崇高雄伟!"当伯牙心念转向流水,钟子期又赞:"妙啊!这琴声似江河般浩荡奔涌!"伯牙心中所思,钟子期必能领会。

伯牙在泰山北麓游历时,突遇暴雨,避于岩下。心中悲怆,便取琴而奏。起初弹奏的是绵绵雨声的曲调,继而转为山崩地裂的壮烈之音。每段旋律奏响,钟子期都能完全领悟其中真意。伯牙于是放下琴弦感叹道:"妙啊妙啊!你聆听琴音时的心境,与我的心思竟如此相通。我的琴声在你面前,又怎能隐藏半分真情呢?"

赏析: 这篇短文以"高山流水"的典故,展现了先秦时期"知音"文化的精髓。全文通过三个典型场景,层层递进地构建了艺术鉴赏的最高境界——"以心传心"。

艺术表现上,作者运用"峨峨""洋洋"等叠词,使琴声具象化为巍峨泰山与浩荡江河,实现了听觉意象向视觉意象的转化。"霖雨之操"与"崩山之音"的对比,更展现了音乐强大的情感表现力。

在思想内涵上,文章揭示了艺术鉴赏的双向互动本质:伯牙的琴艺需要钟子期这样的知音才能实现完整表达,而钟子期的鉴赏力又反过来成就了伯牙的艺术高度。结尾"吾于何逃声哉"的感叹,既是对知音难觅的欣慰,也暗含艺术创作终需知音解读的深层思考。

这种"创作者-鉴赏者"的完美契合,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价值的永恒标准,也是"知音"一词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