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先秦] 列御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疑邻窃斧》现代文译文:
有个丢了斧子的人,怀疑是邻居家孩子偷的。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他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听他说话的语气,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神情态度,没有哪点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这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隔天再见到邻居家孩子时,发现他的举止神态,又完全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其实邻居的孩子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这个人的心态。这种变化没有别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的。
赏析:
这则寓言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深刻的心理现象。作者通过丢斧者前后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生动展现了"疑心生暗鬼"的心理机制。当主观臆断占据上风时,客观事实就会被扭曲解读;而当真相大白后,同样的行为又恢复了本来面目。
文中"有所尤也"四字尤为精警,直指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往往使我们戴上有色眼镜看人,将中性行为解读为可疑迹象。诗人以日常小事为切入点,却道出了人类认知心理的普遍规律。
在艺术表现上,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强化了主观臆断的荒谬感:"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三个相同句式的叠加,凸显了偏执心理的扩大效应。而找回斧子后的对比描写,则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反差,使寓言的说理效果更加鲜明。
这则短小精悍的寓言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客观理性,避免让主观臆断蒙蔽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