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颂十玄谈·回机》宋释印肃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释印肃

《颂十玄谈·回机》原文

涅槃城裹尚犹危,亲到灵山未足奇。

见佛忘知无我所,六根常动转阿弥。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颂十玄谈·回机》是宋代诗人释印肃的一首禅诗。诗中描绘了他在修行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表达了对佛法的深深敬仰和对自我超越的追求。

首句“涅槃城裹尚犹危”,诗人以涅槃城为象征,表达了修行之路的艰难和危险。涅槃城是佛教中的理想境界,代表着解脱和寂静,但诗人却说它仍然充满危险,这表达了他对修行的深刻理解,即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亲到灵山未足奇”,诗人进一步强调了修行的真实性和实践性,他亲自到了灵山,但并未因此而感到惊奇。灵山是佛教中的圣地,诗人用亲到灵山来象征修行者的实地体验和探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修行实践的重视,认为只有亲自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佛法。

“见佛忘知无我所”,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境界,即见到佛陀时忘记知识和自我。这是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即佛法不是知识,而是内心的体验和领悟。诗人通过描述这种境界,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敬仰和对自我超越的追求。

“六根常动转阿弥”,最后一句“六根常动转阿弥”表达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变化和超越自我的状态。六根是佛教中的概念,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诗人通过描述六根常动转阿弥的状态,表达了他时刻警觉和探索的心态,以期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整体来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释印肃在修行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感悟。诗人在涅槃城、灵山、见佛等场景中描绘了他在自我超越的道路上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境界,同时也通过描述六根常动转阿弥的状态表达了他时刻警觉和探索的心态。诗人的文字朴素而深沉,透露出他对佛法的深深敬仰和对自我超越的追求。这种情感也反映了释印肃作为一位禅师对于禅修和生命哲学的独特理解。

翻译如下:

在我所追寻的涅槃城中,道路依然险峻, 我亲自来到了灵山圣地,但这并不算什么稀奇。 当我见到佛陀时,我忘记了知识,也忘记了自我, 六根常动转阿弥,我的心也随着不断变化和超越。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