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释印肃
实相无空无不空,将不空执尚违宗。
一多无位谁分别,万象森罗一镜中。
庵本无庵开不开,灵知自性即如来。
寻源穷处烟霞伴,南岭风光近日回。
上无片瓦下无锥,被喧卜静了无依。
多求欲叩无心者,既了无心岂是非。
若将色见普庵人,未免随流不契津。
千里无来同受用,纵横妙用自家珍。
莫怪渠侬不出头,了心非相永无求。
相逢谁觉梦不梦,浪静闲乘般若舟。
偈颂十四首其一
实相无空无不空, 真实的状态没有空也没有不空, 将不空执尚违宗。 执着于不空就会违背佛法的宗旨。 一多无位谁分别, 一多之间没有位置可以去分别 万象森罗一镜中。 万千景象如同森林一样密集,却都在同一面镜子中。
庵本无庵开不开, 庵本身没有开和不开的区别 灵知自性即如来。 灵知的自性就是如来,就是佛性。
寻源穷处烟霞伴, 寻找源头时,与烟霞相伴 南岭风光近日回。 南岭的风光近日又回来了。
上无片瓦下无锥, 上面没有一片瓦,下面没有一颗锥子 被喧卜静了无依。 被喧嚣和吵闹所困扰,想要寻找安静的地方却无处依靠。
多求欲叩无心者, 渴望有人能给予回答,但却没有人能找到内心的心猿意马 既了无心岂是非。 既然已经悟到了无心,那又有什么是非可言呢?
若将色见普庵人, 如果将看到的事物比喻为普庵人 未免随流不契津。 也会随着世俗的潮流而无法得到指引和渡口。
千里无来同受用, 即使千里之外也没有人来与我共享这一切 纵横妙用自家珍。 但这些纵横的妙用却需要自己去珍视和把握。
莫怪渠侬不出头, 不要怪他不出头露面 了心非相永无求。 了悟了内心的心性和形态就不再有所求。永无追求吧。 以下是这首诗的现代文译文:
真正的真理没有空虚也没有什么具体事物可言,如果执着于有具体的物相就会有悖于佛法的主要精神。所有的存在即使没有明确的位置也能由众生区分,就像万象就像繁密的森林都在同一片镜中。佛堂原本就没有开和不开的区别,关键在于内心要有所觉悟内在的灵知本身就是如来(就是佛)。当我们追本穷源的时候自然就与烟霞为伴了,此时的南岭风光近日就变得更加美好。头上虽无片瓦但却无碍,身处其中又何必非要去计较是否会露宿街头。对于那些过多地去追问不休的人来说,已经领悟了无常之理又怎么会再心生是非呢?如果你看到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那你就不必再去追究是否是真实的存在;随遇而安就好,一切都像静水一样波澜不惊。梦中梦到了谁又有谁会去在意呢?浪静之时坐在般若舟上静静地思索一切的问题。 这就是对释印肃《偈颂十四首其一》的赏析和对这首诗的现代文的译写!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