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刘黻
地与崆峒接,中多隐者韬。
山腰僧寺小,水口古榕高。
粗石草木瘦,细民衣食劳。
予来无一事,吟荇补离骚。
横浦十咏·横浦
刘黻
地与崆峒接,中多隐者韬。
山腰僧寺小,水口古榕高。
粗石草木瘦,细民衣食劳。
予来无一事,吟荇补离骚。
赏析:
这是赞美横浦风光的七绝。一、二句即赞美横浦与崆峒山紧密相连的奇特地理位置。同时也暗示了当地应该有很多岩洞,引出下面的“隐者”来。“地与”二字特止,而与名声远扬的山洞、隐者,已给人以丰富的遐想。这四句中,前两句为虚写,后两句为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幽峭拔的艺术境界。三、四句写横浦山水胜景。上句用“山腰”二字,说明这里并非人们追逐纷杂之处;用“水口”二字,又说明这里还是人来人往之地。其实,山水相连,寺古榕高,也自成胜景。“小”、“高”二字看似平易却含情,既写出了山腰水口的特殊情景,又为下句蓄势。五、六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写景的转折点。上句实写景色的清幽,下句虚写人们的劳作情景。“细民”指勤劳的民众,自古“仓廪实”才能“知礼节”,富裕些的“粗人”,当然是会有好衣服和丰盛的饮食的了。“衣食劳”,几个字寥寥传神极为出色,须善于体味,确为经过深入生活的实际体验方可道出。“衣”“食”“劳”都击碎了老百姓和诗中描绘的胜景毫无关系的错误观念。最后两句:“予来无一事,吟荇补离骚。”诗人自诩自己这次到横浦来游玩,因无俗事缠身,可以全身心地领略山水林泉之美,吟诗作赋了。《离骚》中香草美人象征品行的高洁和怀才不遇的忠贞,“补离骚”不仅照应开头“隐者”之谜,也表达了诗人愿意为民请命、尽职尽责的愿望。这应该是封建社会官吏难得的品质。
译文:
横浦和崆峒山紧密相连,那里居住着许多避世的隐者.山腰处有座小寺庙,水口有棵古榕树长得高入云霄.横浦的草木或大或小都显得瘦硬,这里的百姓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我到此一游感到心旷神怡,吟诗作赋填补我内心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