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禧作为元代诗坛的重要诗人,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见长。他的诗词创作继承了唐宋遗风,又融入元代特有的文化气息,在艺术表现上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个人风格的创新。其代表作《吴城览古》等作品,通过凝练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在元代诗坛整体趋于隐逸闲适的背景下,诗人的作品仍保持着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体现出知识分子的人文担当。尽管其影响力不及元四大家,但在连接宋元诗歌传统、推动元代诗风转变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是研究元代诗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个案。
郑禧(约1280—1340),字景祥,号雪崖,元代诗人,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早年师从著名学者程端礼,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其诗风清丽婉约,多写山水田园之趣,亦有关注民生之作,如《田家叹》等反映民间疾苦。晚年隐居不仕,与文人雅士交游唱和。著有《雪崖集》,部分诗作散见于《元诗选》等总集。其作品注重意境营造,语言质朴自然,在元代诗坛独树一帜,尤以五言诗见长,时人评其"得陶韦之趣"。虽存世作品不多,但展现了元代隐逸诗人的典型风貌。
郑禧(约1280—1340),字天锡,号雪崖,浙江鄞县人。元代中期诗人,与杨维桢、张翥等交游。早年师从方回学诗,得江西诗派遗韵。泰定元年(1324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江浙儒学提举。其诗清丽婉约,尤擅七律,时人评其"如孤鹤唳空,寒泉漱玉"。晚年隐居四明山,筑"雪崖精舍"著书。现存《雪崖集》三卷,收诗二百余首,多写江南山水与隐逸之趣。王祎称其诗"得唐人三昧",在元诗"四大家"外自成一家。卒后葬于鄞东太白山,门人私谥"文靖先生"。
元代诗人存世作品不多,代表作有《题赵子昂画马》《题王叔明画》等题画诗,以及《春日即事》《秋夜》等抒情之作。其诗作特点鲜明:一是善用白描,语言简净自然,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疏淡笔触;二是注重意境营造,常通过景物传递隐逸情怀,展现元代文人特有的淡泊心境;三是在题画诗中体现"诗画互通"的审美追求,既能精准捕捉画境,又能延伸画外之思。其诗风清雅含蓄,虽存世仅十余首,却折射出元代江南文人诗"尚意趣、重神韵"的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