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郦道元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黄河龙门》现代文解读:
孟门山,正是黄河龙门的上游入口。此处实为黄河最险要的隘口,同时拥有"孟门津"的古老称谓。这巍峨山石最初由大禹开凿而成,经年累月被河水冲刷拓宽,两岸峭壁高耸入云,倾斜的崖壁似在抗拒着水流冲击,巨大的山石悬于险处,仿佛随时会坠落却又顽强依附。古人说得好:"流水虽非刻刀,却能穿透岩石。"诚哉斯言!激流在此处交汇冲击,白色水汽如云升腾,远观的行人常觉水雾沾衣,若窥探深渊更会心惊胆战。那奔腾的浪涛高达万丈,飞瀑悬垂千尺,浑浊的洪流如猛兽发怒,声若山岳震动,湍急的波涛层层叠叠,直至下游出口。至此方明白慎子所言"顺流放竹筏过龙门,疾速非骏马可追"的深意。
作品赏析:
这篇山水小品展现了诗人作为地理学家的精准观察与文学家的艺术表现力:
1. 空间构建独具匠心 文章采用由近及远的观察视角,先聚焦孟门山的地理位置,再细描两岸山势,最后展现整体水势,形成立体化的空间序列。"夹岸崇深"与"倾崖返捍"的对举,构建出极具张力的峡谷空间。
2. 动态描写震撼人心 通过"崩浪万寻"、"悬流千丈"等夸张手法,配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的拟人化描写,将黄河的狂暴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素气云浮"与"雾露沾人"的细节,又为壮阔画面增添朦胧美感。
3. 哲理思考深刻 文中引用古语"水非石凿,而能入石",将自然现象提升至哲理高度。结尾慎子典故的运用,既印证水势之猛,又暗含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体现南北朝文人"山水悟道"的典型思维。
4. 语言节奏张弛有度 四字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如"浚波颓叠,迄于下口"的短促收束,与"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的舒缓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产生类似黄河水势的韵律变化。
诗人通过地理学家的精准与文学家的激情,将黄河龙门的险峻壮美永久定格在文字中,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