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秋夜读书》宋蒋恢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蒋恢

《秋夜读书》原文

白紵乌纱不耐凉,晚风吹月上莓墙。

旧书重读添新味,二尺檠边夜正长。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秋夜读书

宋 蒋恢

白纻乌纱不耐凉,晚风吹月上莓墙。 旧书重读添新味,二尺檠边夜正长。

首句“白紵乌纱不耐凉,晚风吹月上莓墙。”白紵、乌纱,乃唐宋士大夫之便帽,以之配月色朦胧的夜晚,凉风习习的夜晚,更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莓墙,则把那粉墙的暗淡凄迷之态活画了出来。一个不耐凉,一个月上莓墙,都流露出一种夜渐深的阴凉气氛。这句的气氛暗合当时诗人的情绪。在他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在政治上女真贵族把持的南宋朝廷日益腐化,而他的内心则满腹忧虑,对于浮饰的社会现实不能适应,这种不能适应的感觉愈发深刻,由环境的凄清自然引出了下面一句。

第二句“旧书重读添新味”,其中的“旧书”当指诗人少年时代熟读的书籍,这并非指现在的“旧书”,而是说那些早已读过的书,在当时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如今却能够增添一种“新味”。这个“新味”究竟指什么?其实作为宋代文人的我辈是能够体味的。对于那些饱经沧桑、生活阅历颇丰的文人来说,那些已经读过的书籍确实能够增添一种新的体会,而蒋恢所增添的“新味”恐怕就是对当时社会、人生的一种新的感悟吧!

末句“二尺檠边夜正长”二尺檠是形容灯具的矮小。“夜正长”是承上句的“重读”而来,意思是夜深人静,只有自己与那矮小的灯具相伴。“檠边夜正长”三字含义颇丰,它不仅写出了灯光的长夜寂寥之感,而且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之情。因为只有对现实极端不满的人才会发此牢骚。整首诗用词朴素、笔调淡然,但其中却蕴含着一种愤激不平的心境。

这首诗用词造句非常讲究,它采用了与宋词相同的那种句法和平仄。整首诗都是拗用奇偶句位。“白紵”句和“月上”句平收,转接极妙;“重读”句在上应承首句,下应承三句,全是沉吟回味之语;“夜正长”又与前两句造成语音和节奏的轻重不齐,寓抑扬顿挫于淡雅萧散之中,极为委婉有致。以这样遣字造语为根本原则,结构出一首层次谨严而又超脱流转的律绝来;也就无形中帮助歌者将一条始终在较着劲儿的流水布局型节奏化解得颇为自如。本此设计描绘景色便称得上落墨山水;流露愁绪便即成为暮雨中的一叶扁舟;引入哲理便即成为生命长河中的一曲高歌猛进的小令。这一诗韵独具而不落俗之处也是本诗魅力之一。

此外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本诗中对景色的描绘其实很有限。通篇几乎都被行文的气势所笼罩,中间突然抛出一句夜色图来(况且所绘并非佳景),全不费力。通篇最实质的地方就是——书的道理不断深化中诞生的感触还颇深刻而不见有回答出来交与读者去评析的部分故没有卒章给以剖析及发扬光大以致与远景相联归于雄浑这一点不够实在可以稍微突显一下才好。

至于译文如下:

不耐凉的白色细麻和乌纱帽在秋夜中显得格外单薄。晚风轻拂,将那如水的月色洒向了莓苔斑驳的墙壁。虽是旧书重读却仿佛增添了新的滋味。身坐矮檠前,深夜里似乎特别漫长。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