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饶介
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
藜科
明 饶介
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
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
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
朝乘白露下,采割辞蝼蚁。
为帚岂我初,为我疗凄怆。
余岂不好枝,揉色辨蒙耻。
含章有诸内,怀好不自喜。
甘与蓬聚藜,零落安能尔。
绿琴飞白雪,颜跖有不同。
开此生新叶,黄尘漫休蹙。
如我既云无,看藜白如玉。
心若为君寒,请君听诗罢。
这是一首以咏物起兴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内心一种深沉的感慨。诗歌大意是:庭中生长着藜科植物,秋风阵阵,它长出重重茂叶,秋风吹落它却无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清晨乘着白露下降,割下来送给蚂蚁和蝼蚁。它作为扫帚不是我初意,为了疗伤和扫地疗伤藜科初意是为了我凄怆。我不嫌弃它身上有刺有芒是它治疗我身上疾病。藜科既不是好枝干,揉色后可以辨别它的蒙耻之物。它含章而不外露只等机缘自进用,它和蓬草、藜菜聚在一起无心独善,零落失所也不能使它难受。就像我的清高和清雅不是刻意造作的一样,看看藜科的白叶吧,就像看你的内心一样清雅脱俗;心若为君寒了,就请听我的诗吧!
此诗中诗人以藜科自喻,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不为世用的苦闷和不平。“藜科丛生庭中,白露日,割而为帚。”庭中生长着藜科植物丛生的藜科,白露之日将其割下来作扫地之用。诗人以藜科自喻,藜科有刺芒而无用也正像诗人自己一样。“是”字带出诗人感慨与不平之气。“朝乘白露降”之藜科,“采割辞蝼蚁”,本是自然造化之物性使然,然而诗人却别有一番感慨在心。“为帚岂我初”四字道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无奈。“为帚”是诗人的初衷也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之辞。“为我疗凄怆”一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悲愤之情。“凄怆”之事做来心不甘情不愿的诗人,眼前却一片茫然,“伤藜根”之可悯,“治藜地”之无从下手更使诗人忧心如焚。“非厌为羹”之诗句更显得诗人无可奈何。“藜”之可悯,“我”之可悲诗人心中满是凄怆之情。“揉色辨蒙耻”一句将诗人心中之苦楚写得淋漓尽致。眼前一片荒凉,“零落安能尔?”诗人似乎在问自己又似乎在问世人。最后“绿琴飞白雪”一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黄尘漫休蹙”,看似寻常之笔实际寓意颇深——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是一种寄托诗人心灵的无言寄托;此情将无声之时忽出“如我既云无”,如同遁入了空门的绝世英雄仍在繁华与世间四处漂荡没有半点的希冀之句,“看藜白如玉。”心血为之呕育又有谁能理解自己此时的心情呢?“心若为君寒”又是感情的升华——此句既是问世也是问苍天!“听诗罢”三字作结可谓别出心裁——满腹的悲怆之情、愤懑之意尽在其中!读罢全诗令人拍案叫绝!古人赞曰:“此诗一往浩然,令人不能逼视。”可谓一语破的!
全诗笔力雄健、苍凉悲壮、大气磅礴、直抒胸臆!全诗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这是饶介之诗给人的第一印象;再读之则觉字字珠玑、笔力千钧、妙笔生花!此诗堪称明代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