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宋太宗
伏藏终不见,巧拙是兼非。
至道光怀古,周通隐圣机。
清天何物性,浊地故相依。
修炼真堪惜,疏慵有顺违。
《逍遥咏》是一首深具道家逍遥思想的诗歌,从古藏未出、人世变迁的角度阐述了人生的得失与巧拙。在宋太宗这位宋代皇帝的笔下,诗人的深思与逍遥得以悠然展现。
在“伏藏终不见,巧拙是兼非。”这一句中,诗人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常。伏藏寓意隐藏,事物总是隐而不露,故曰“终不见”。在这纷繁的人世,事物看似巧妙,其实也包含拙劣的一面,同时也有明显的好与坏。这一点,诗人以巧拙并列,是非不分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以深思。
“至道光怀古,周通隐圣机。”这一句中,诗人以至道比喻大道,以怀古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隐圣机则暗示了圣人与凡人的互通有无,圣人也有其隐秘之处,而凡人也有其可学之道。诗人以此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即无论何时何地,人皆有可学之道。
“清天何物性,浊地故相依。”这一句中,诗人以清天浊地对比,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何物性代表了自然的本性,而浊地则象征着人类的生活环境。诗人以此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修炼真堪惜,疏慵有顺违。”这一句中,诗人提出了人生应当珍视修炼的机会,但也认识到自己疏懒无力,有时会违背这个意愿。这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修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自身的真实感受,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从现代文的译解来看,这首诗表达了人生复杂多变、需要珍视修炼、人与自然共生以及顺其自然等多重主题。这些主题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珍视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诗人在诗歌中展现的深思与逍遥,也给我们提供了人生的一种可能选择,即以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得失与巧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