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陆淞
乡校有基,如德弗亏。刘侯迁之,魏侯新之,李侯能成之。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乡校颂
宋 陆淞
乡校有基,如德弗亏。 刘侯迁之,魏侯新之,李侯能成之。 生徒来庭,莘莘多士。 慨自学校,多非其器。 农野工贾,罕见文辞。 乐与贤士游,窥观经籍。 成童且志,敦悦圣教。 启发德义,比毛公杜诗。 筑坛升俎,孔习而师。 庆传子孙,身享上寿。 阐明洙泗,育我人物。 积善降祥,为国嘉瑞。 宋代散文抒情味较少,却是在艺术风格上更为近于直质和含蓄。《乡校颂》此作有自然清畅之美、不以词华相侈,有魏晋文学艺术的遗风,无疑是师德的传统基因发挥巨大作用的实例之一。
此颂是歌颂某地迁建乡校的。文章从“基”入手,描述了乡校的原始状态。“有基”者,有地基而未建成也。“如德弗亏”,说明乡校之建由德而起。刘侯迁之、魏侯新之、李侯能成之三句,极言乡校之迁建、重修、增饰非一,规模之大、修饰之美、用意之善。“基”上着一“有”字、“迁”字、“新”字、“李”字,则此乡校之有地位、有来历、有兴革、有作为可知。“如德弗亏”一句强调其德不亏欠,则表明此地淳德之厚和这所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由来已久;是社会发展和政府重教的具体表现。与朱熹当年新建丽州白鹿书院名“丽泽”、在乐平岩寺山上建筑草堂三山“白云书院”、往饶南余家题曰“锦溪”讲堂,那种寄希望于当世的有德行者和热心教育事业者的精神可见一斑。
“生徒来庭”四句,是颂扬当地学子纷纷来此求学,大有人才济济之概。“农野工贾罕见文辞”,是反衬句,是说在乡校以前农野工贾中很少有人会吟诗作文。而今“乐与贤士游”,可见贤士多而流风远近皆知。从这二句也可推知其地学风之前冷落。“乐”字写出其乐学之情;“窥观”写出其勤奋好学的神态;“莘莘多士”,又用起兴手法以写学风之美和人才的众多。“筑坛升俎”四句是写乡校的规模和环境。“孔习而师”,是写学生尊师乐学。“庆传子孙”是写学校教育成果显著。“阐明洙泗”二句是总束前文四层意思,并推其此地教育对培养人才和积善降祥的社会作用。
陆淞任满去后不久,“乡人爱之,为立生祠”,也证明了这篇颂的言之有物、作者爱民如子的情怀和教育事业之受重视及兴盛状况。“国优”“家习”的现象是有一定条件的。学校需要物质环境支持——“新之”、“李侯能成之”,学子需知书达理——“乐与贤士游”,这与今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创建文明村、文化村等项工作是一致的。“多士所集为成风,有礼义则君子小人无别非礼也”(董仲舒)。建设文明的社会环境就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家习”、“国优”是对某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乡校颂》古意甚浓而又能合于文律多姿。篇中叙述中见抑扬(“德不亏”、“不见文辞”、“子曰诗云”、“游甚力”、直至筑坛荐俎)而有徐行而不欲骤进的美刺分寸;前七句偶韵写出盛况而能给人以整齐回环之美;后四句平起落而又一气贯注;全篇骈散结合而又多姿多姿,不失为一篇合乎规范而又别致优美的散文。
此作虽系颂赞之作,却非浮夸失实之辞。如“农野工贾罕见文辞”,竟能登堂入室;学子乐学、尊师重教;刘侯倡迁乡校、魏侯增饰而治、李侯则能成之等等皆属事实。“国优”“家习”是对教育发达之地理想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