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题宛陵北楼》唐郑准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郑准

《题宛陵北楼》原文

雨来风静绿芜藓,凭著朱阑思浩然。

人语独耕烧后岭,鸟飞斜没望中烟。

松梢半露藏云寺,滩势横流出浦船。

若遣谢宣城不死,必应吟尽夕阳川。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题宛陵北楼

唐 郑准

雨来风静绿芜藓,凭著朱阑思浩然。 人语独耕烧后岭,鸟飞斜没望中烟。 松梢半露藏云寺,滩势横流出浦船。 若遣谢宣城不死,必应吟尽夕阳川。

宛陵即今安徽宣城。此诗是作者在宣城宛陵北楼所作。宛陵地处皖南,风景幽美,为诗人所喜爱。

诗的前两句由写楼而及题意,描绘出北楼的近景和远景。“雨来风静绿芜藓”,凭轩远望,近景入眼。静谧的翠绿的芜菁丛中,随风微拂的青苔,伸展着柔嫩的身躯,不蔓不枝。微风过处,芜菁叶摇曳生姿,青苔拂人衣裾。这静态的画面中略加点染,以动补静。“静”字把静态动态化,使得画面的气氛灵动起来。“风静”而下到“雨来”,雨量虽然未见增多,却给诗人一种润泽之感。“凭著朱阑思浩然”,写人在楼台高处,满目都是丽景,由是触动情怀,思绪万端。颔联“人语独耕烧后岭”,由听觉写声响:“鸟飞斜没望中烟”,由视觉写所见。诗人站在楼上,正感到心旷为怡然时,又从静境转入动境。“人语”是一种劳动的声音,从中使人知道有人在“独耕”;“鸟飞”则写生景动态。“独”字又使整个场面带上一种冷清、凄寂的气氛。唐代末年比起盛唐确实已经衰落了,而且隐乱丛生,前景令人担忧。这一切都是触发诗人才子兴衰之感所致。“独”字极其传神,落笔虽细却传出了诗人的感兴无限的兴象。

“松梢半露藏云寺,滩势横流出浦船。”上句写山间松荫下藏有寺庙;下句写水边沙汀上冲出一支船来。楼头眺望所见只是一些零落的远景,作者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整个画面无比开阔的感觉。“半露”、“斜没”,虽然表示的是隐约,但由于着力点传神的缘故,“云”、“烟”,有似乎忽来忽往的动感。甚至高飞长鸣的鸟,也不是伸展双翅直冲云霄的白鹭、翔鸥(宣城的滩崖(五龙河、青弋江滩地)多),而是栖息在树梢头常见的鸟类——鹭鸶。这样写就使画面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之辞。“若遣谢宣城不死”,是说如果谢朓还活着的话。“宣城”为谢朓故里,宣城人引以为豪。“谢宣城不死”,也出于虚构,旨在引谢朓之诗“夕阳西下几时回”。结句的词语与唐诗恢复伊始的光景很适宜配合;“夕阳川”用在此处即颇逼真而浑成。“夕阳”、“晓霞”,斜晖掩映绚烂清朗也好,影踪惨淡不存在也罢;这里展现的都是人间盛景、万物更新的一幕。从诗句来看最后一句应当是这样的构思:如若让谢朓先生不死,在眼前重展华采诗篇时,“必应吟尽夕阳川。”则天下黎民向往盛唐美景即可多得瑰丽诗篇的滋养!在这样一个美妙心愿上结尾就把人引回到现实中来:一想到唐朝历史又要翻新的一页了,则诗人的“思浩然”也因美景无限而生无限乐思情趣盎然也!此诗当为作者即目所见而咏唱出的好诗之一。

译文:风平浪静时翠绿的草苔在微风吹拂下晃动;靠着朱红栏杆思绪如洪荒漫卷。人们谈论着独自耕作的情景在那连绵不断的山岭上;鸟儿在空中飞过消失在那缭绕的烟雾里。松树梢头藏着的云寺半隐半现;江滩的水势像一条水流向四处流淌着小船。如果让谢宣城还活着的话;他一定会把夕阳下的美景吟诵个没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