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作为当代诗坛的隐逸者,其诗作以独特的冷抒情风格在圈内形成特殊影响力。他擅用日常意象解构宏大叙事,在《水泥花园》系列中展现城市荒诞美学,这种'物哀'式表达影响了第三代诗人对现代性的思考。其语言实验虽未形成广泛流派,但'词语考古'的创作理念为后口语诗提供了新维度。总体而言,诗人是消费主义时代的诗歌清道夫,以智性写作抵抗着诗意的消解,虽未获大众关注,却在专业领域被视为当代诗歌精神坐标的重要支点。
《诗人小传》诗人者,沪上诗坛隐逸客也。生于1964年,本名朱伟国,却以"诗人"行世,颇有"大音希声"之趣。早年与孟浪、郁郁等共创"撒娇派",以反叛姿态闯入诗坛,却在盛年隐入市井,开酒肆、办诗刊,自得其乐。其人作诗如酿酒,字字皆经岁月沉淀,既有"把月亮泡在酒缸里"的奇思,又有"我在等一封唐朝的来信"的古典情怀。近年重出江湖,携《四十首诗》归来,白发诗心,愈见澄明。沪上文友常于其"撒娇诗院"雅集,酒过三巡,便见这位现代陶渊明眯眼吟道:"活着就是慢慢把自己写成一首诗。"
《诗人小传》默默(1964- ),本名王超,生于上海。1980年代"海上诗群"代表人物,与孟浪、郁郁等创办《大陆》诗刊。其诗作以冷峻的意象和节制的抒情著称,代表作《在中国长大》《我和我》等。1990年移居云南,创作转向自然主题,出版诗集《云上的日子》。2003年突发脑溢血致半身瘫痪,仍坚持口述创作,完成《左手集》。2010年获"当代汉语贡献奖"。近年隐居大理,拒绝网络社交,自称"文字的苦行僧"。一生未婚,现由侄女照料起居。
默默是中国当代诗坛的重要诗人,代表作包括《乌篷船》《独白》《雪落无声》等。他的诗歌语言凝练克制,常以日常意象承载深沉哲思,在平静叙述中暗涌生命痛感。其作品特点鲜明:善用白描手法呈现城市孤独,如《地铁口》中"人群像退潮的鱼"的精准比喻;注重声音韵律,诗句常具内在音乐性;主题多聚焦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以微小事物折射存在之思。诗人的诗作在朴素中见深刻,形成了"以轻写重"的独特美学,被誉为"用最少的词说出最多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