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曾允元
又老杨花,浮萍点点,一溪春色。闲寻旧迹。认溪头、浣纱碛。柔条折尽成轻别,向空外、瑶簪一掷。算无情更苦,莺巢暗叶,啼破幽寂。
凝立。阑干侧。记露饮东园,联镳西陌。容锁鬓减,相逢应自难识。东风吹得愁似海,谩点染,空阶自碧。独归晚,解说心中事,月下短笛。
月下笛·次韵
曾允元
又老杨花,浮萍点点,一溪春色。闲寻旧迹,认溪头、浣纱碛。柔条折尽成轻别,向空外瑶簪一掷。算无情更苦,莺巢暗叶,啼破幽寂。
凝立。阑干侧。记露饮东园,联镳西陌。容锁鬓减,相逢应自难识。东风吹得愁似海,谩点染空阶自碧。独归晚,解说心中事,月下短笛。
原词主要抒发对意中人的追忆、怀恋以及当前怅惘的况味。对此词进行完解构分析后,即可探察作者的感物伤怀,离愁欲碎之意,因为这就是现代文的赏析材料。
这首词写得感情深切,把作者昔日的一段恋情通过高超的手法融浸在委婉而深情的叙述中,由春到水到花到人,句句写景、处处写情、情景交织、妙合无垠。
上片起首三句写暮春杨花带雨的景象:迷蒙的细雨斜打在乱纷纷的杨花上,象漂浮在溪水中的点点花瓣,这就是“又老杨花”的内涵了。“一溪春色”是注脚的春景,正与似锦的杨花相映衬,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为此,虽是“浮萍点点”,究竟是承继了暮雨行后转入静谧的内境之意象。“老”字不谓不传情,渐行渐远,依依有情,“乱飘萍”将心境之苦融入到古典的象征里。为此开篇细雨疏柳和一溪春色,象一种低眉温柔的诉说之后便是无言蓄泪的顷间了。此处当然为这静静的深婉里找到一种跳脱的感觉,用杨花和雨打浮萍寄情在绮丽柔美之典则内抒情深度之中,堪成篇什之妙起。“寻”、“认”二字押韵属叶韵于下片为互文见义创造了条件 。二句属实地相寻觅场景 :残垣断壁的原野绿水上空有漠无人烟的地方伫立着一个容颜憔悴的人正仰望天际凝思驻想 。这就是“闲寻旧迹”和“认溪头浣纱碛”了。“折尽柔条成轻别”,一句是全词的警策处 ,它轻灵婉转地刻画出因情而起的景色的凄恻和伤感来 。折尽了柳枝也断送了爱情 ,正因为枉用情深而分别轻率 ,正因为如此所以这次离别更使人感到痛苦和悲伤 。因而末句以景物作结并非闲笔 ,而是“柔条折尽”之后仍然不免独倚栏杆凝望“空阶自碧”的景象充满了无限的哀伤和凄楚的气氛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看(据本词题下注),这应该是作者青年时代飘泊生涯中在某一次离别时的情景 。从艺术手法上看:由于词人把远别的惨痛愁恨熔铸于这特定的景色当中使之更深刻更含蓄地表达了主题。至此感情由强烈而泛化为凄厉似乎为通篇渲染了一种凄凉气氛找到了一种有力度的体现!此外柔条既折之柔根有谁能知情之伤苦和肠断至碎吗 ?寻迹地点也随着往事的深化而难以割舍每一次旧地重游不都意味着无限地伤痛吗 ?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情与景和谐地揉合在一起了 。
下片写别后相思之苦。“凝立”二字入词点明此时此地的状态:一个是露水饮宴于东园别业之中 ,一个是骏马联镳于西园道路之上 。“容锁鬓减”是作者对心上人相思之苦难熬的形象描绘。由于别离时间太长 ,形销骨立而容颜憔悴 ,由于别恨太重 ,无法相逢而双鬓如霜染白了头发 。这二句与上片轻条折尽以比憔悴非常有着很大的呼应 ,作者的遣词造语做到浑成自然的(符合行笔的过程同时也在调停篇幅 )。接下来的五句仍是通过物象和景物的来表情,层层烘托渲染不断加强结下的愁恨,虽系借代学贾品读下来颇觉荡气回肠如珠穿合浦虽是小转折但却生面换骨由于不断增厚了的情绪落差也不致使转语变得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