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作为清代中期诗人,其诗作以清新自然、质朴真挚见长,尤擅七言律绝。他虽未跻身主流诗坛,但在巴蜀地区影响深远,其《白鹤堂集》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追求:既承袭杜甫沉郁之风,又融合王孟山水之趣,形成'疏朗中见深沉'的个人风格。在诗歌理论上,他主张'诗贵性情真',反对拟古雕琢,这一观点对后来性灵派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虽因仕途坎坷未能广泛传播诗名,但其作品中的民生关怀与地域特色,仍为清代诗史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文本范例,堪称连接康乾盛世诗风与道咸时期诗坛变革的重要桥梁。
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号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历任吏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乾隆年间辞官归乡,主讲锦江书院二十余年,培育众多人才。其诗文质朴清新,尤以《为学一首示子侄》闻名,其中"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成为千古名句。另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诗人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其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在清代文坛独树一帜,对蜀中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号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历任吏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乾隆年间出任广东肇罗道,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后辞官归里,主讲锦江书院二十余年,培育人才甚众。其诗文质朴清新,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蜀中三才子"。代表作《白鹤堂文集》收录《为学》等名篇,其中"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广为传诵。晚年潜心著述,卒后入祀乡贤祠。其教育思想与文学成就对蜀地文化影响深远。
清代诗人的代表作有《白鹤堂集》《雪夜诗》等。其作品以清新自然、含蓄隽永见长,善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诗人尤擅写景抒情,常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自然之美,如"一鹤横江过,孤云带雨来"等句,画面感极强。其诗作多反映隐逸情怀与恬淡心境,既有陶渊明式的田园意趣,又具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艺术风格上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体现了清代文人诗"神韵说"的审美追求,在清诗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