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现代文赏析
【第一则】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常温习实践,不是很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欢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的修养吗?"
赏析:开篇即道出儒家治学三乐——学习之乐、交友之乐、修身之乐。三个反问句层层递进,将知识获取、人际交往、自我修养融为一体,展现儒家"学以为己"的根本追求。
【第二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学问是否实践?"
赏析:曾子以"三省"构建儒家修身体系,从忠(社会职责)、信(人际关系)、习(知识传承)三个维度确立日常修行标准,体现儒家"反求诸己"的修养功夫。
【第三则】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获得新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赏析:强调知识体系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真正的学问不是简单的记忆重复,而是在传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温故知新"的思维模式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方法论。
【第四则】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赏析:辩证指出学思关系。学是基础,思是升华,二者缺一不可。这种辩证思维至今仍是治学箴言,警示后人避免教条主义与空想主义两种极端。
【第五则】 孔子说:"仲由啊,教你明白的道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
赏析:通过直呼弟子名字的教诲,揭示认知的诚实态度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种"知之为知之"的实事求是精神,成为后世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
【第六则】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内心自我反省。"
赏析:建立双重参照系:贤者为正向榜样,不贤者为反面教材。这种"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既保持进取心又具备自省力,形成完整的道德提升机制。
【第七则】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效仿,对他们的缺点则自我改正。"
赏析:打破师生界限,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开放式学习观。强调主体选择性学习的能力,体现儒家"学无常师"的包容智慧。
【第八则】 曾子说:"士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至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赏析:以"弘毅"定义士人精神品格,将个体生命与"仁"的终极价值相联结。这种"任重道远"的使命感,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第九则】 孔子说:"严寒时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赏析:用自然意象隐喻人格力量。松柏的耐寒特性象征君子在逆境中坚守节操的品格,这种"岁寒知松柏"的比德观,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审美范式。
【第十则】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答:"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赏析:以"恕"道统摄儒家伦理,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否定式表达,确立普世的道德黄金律。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构成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