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童趣》清沈复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沈复

《童趣》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现代文赏析、翻译

《童趣》现代文赏析:

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童年幻梦图卷。开篇"张目对日"四字便见童子胆魄,那直视烈阳的勇气里,藏着未受世俗规训的生命野性。他将夏蚊轰鸣幻作鹤群翔舞,在素帐中制造"青云白鹤"的微型剧场,这种将庸常转化为诗意的能力,正是艺术家最珍贵的禀赋。

当作者蹲踞花台,将土墙凹处想象成崇山峻岭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童趣,更是一种原始的诗性思维——这种将微观世界宏观化的视角,恰似《庄子》中"蜗角之争"的倒影。而癞虾蟆吞虫的突发事件,则构成童话般的戏剧转折,那"鞭数十"的报复举动,泄露了孩童特有的正义逻辑。

全文最动人处在于对"物外之趣"的诠释。诗人并非单纯怀旧,而是揭示了一种观看世界的双重境界:既能明察秋毫之末,又能超越物质表象。这种童真视角与文人雅趣的完美融合,使得琐碎日常升华为审美体验,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微型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现代文译文: 记得幼年时,我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最细微的东西也看得分明,遇见微小事物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获得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日蚊群轰鸣如雷,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空中起舞的鹤群,心念所至,眼前便真浮现千百只白鹤;长时间仰头观望,脖颈都僵硬了。又把蚊子留在白纱帐里,慢慢用烟喷它们,看它们冲烟飞鸣,当作青云白鹤图景,果真像仙鹤在云端鸣叫,令我欢欣愉悦。我常在土墙凹凸处、花草丛生的台阶旁,蹲下身子与花台齐平,凝神细看:把草丛当作森林,虫蚁视作野兽,凸起的土块是山丘,凹陷的是沟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某日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争斗,正看得入神,突然有庞然大物推倒"山峦"拔起"树木"而来,原是只癞蛤蟆,舌头一伸就把两虫吞下。我那时年幼,正看得出神,不禁惊叫起来。回神后捉住蛤蟆,抽打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沈复诗词推荐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