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人心所向:论政治合法性的终极根源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构建了一个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精妙理论体系。他首先以军事案例为切入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说明即使占据天时优势,若缺乏地利也难以取胜;继而指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却"委而去之"的现象,揭示出地利终究不敌人和的深刻道理。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人和"推向了政治合法性的核心位置。
孟子所说的"道",绝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指统治者与民众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当统治者行"王道",即施行仁政、保障民生时,就自然获得民众的认可与支持,这就是"得道"。反之,若统治者倒行逆施,即便拥有再坚固的城墙、再险要的地势,最终也会因失去民心而溃败。孟子以"亲戚畔之"形容失道者的极端孤立状态,这种众叛亲离的境遇比任何军事威胁都更为致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论断,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孟子认为,国家的真正边界不在山川河流,而在民心向背;政权的稳固不靠武力威慑,而靠道德感召。这种思想在当时诸侯争霸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激进,它直指政治权力的本质——合法性来源于被统治者的自愿服从,而非强制压迫。
孟子对"多助"与"寡助"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一个政治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战略思想,表明他早已认识到民众支持才是最大的战争潜力。当正义一方获得普遍拥护时,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这种将军事胜利与政治合法性紧密联系的观点,比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论断早了二十多个世纪。
当代政治中,孟子的这一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任何政权若忽视民生诉求,专恃武力或技术优势维持统治,终将重蹈"失道寡助"的覆辙。而真正持久强盛的国家,必定是那些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从而获得广泛认同的政体。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指出的这一政治规律,至今仍是我们思考权力合法性问题时不可逾越的思想高峰。